愛伊米

當你被指責,教你100種方式花樣應對。

當你被指責,教你100種方式花樣應對。

被指責,是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的現象。

比如說,你就是地拖得不如他想象得乾淨,就會有人說你懶、笨、沒責任心。比如說,你就是玩了會兒手機,就有人說你就知道玩、自私、不上進、幼稚。比如說,你工作已經很盡力了,還是有人批評你說不認真、沒能力、情商低。

別人指責你的樣子,千姿百色。每個人應對被指責的樣子,也五彩斑斕。有的會懟回去“你才笨”,氣勢如虹。有的人會默默受傷,一個字慫。有的會討好而去改正,用行動告訴對方我其實很好。有的人會去爭論企圖說服對方“我其實不笨,理由是ABC”。

有趣的是:人們總在按照慣性的方式應對著被指責,卻很少會跳出來思考。

今天我們來用邏輯的形式,梳理一下: 被指責時,有哪些應對方式。

而你,習慣用哪一種。

你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用。

當你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邏輯的時候,你就能自由選擇,靈活切換,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應對被指責了。

超級有趣的。

首先,我們把憤怒、抱怨、控制、要求、嫌棄、否定、挑剔等,統稱為指責。對於這些花式指責,無論形式怎麼變化,內容怎麼不同,它們共同的核心就是,別人說了一句極具核心的話: 你這是差的。 指責,其實就是別人發表了一個“你是錯的/差的/糟糕的”的觀點。

當你聽到他發表觀點的時候,先不管你的感受是開心還是難受,我們先從邏輯上來梳理,你有哪兩類應對方式:

第一類是:想改變他的觀點。他不能說“你是差的”,他要改成“你是好的”。

第二類是:不想改變他的觀點。他隨便說“你是差的”,他的自由,跟我沒關係。 這時候,你的潛意識會迅速啟動自動化反應,開始了第一類或第二類的應對。

如果你選了第一類,那麼,你又面對兩個選擇: A:我改。 B:他改。

如果你的潛意識自動選了第二類,那麼,你又面對兩個選擇: C:我不改。 D:他不改。 很懵圈是吧。

當你被指責,教你100種方式花樣應對。

上圖,為了做這個圖,我也是很拼噠:

先說A策略,我改。透過我改變,來實現改變他的觀點。

他說我是錯的,這裡面有我的問題。那麼如果透過我改變,我做點什麼,來讓他舒服,他就會改變觀點了,他就會覺得我是好的了。

有哪些方式呢?

A策略具體又有兩個分岔。

A1:妥協、順從、努力、自責、內疚、討好、改正等。這些是自我能量比較低的“我改”的策略。

使用者認為: 只要我做一些讓他滿意的事,不去做他不喜歡的事,這樣他的觀點就不成立了。他就不會再發表“你是差的”的觀點了。

比如說, 做事的時候,他說我笨,我就改變自己,努力變聰明學習。出門的時候,他說我磨嘰,我就不自覺地變緊張了,然後加快了動作。他說我不認真,我就一遍遍地檢查,努力實現認真。他說我自私,我就默默地放棄了自己的願望,先去配合他。

A2:自我能量比較充盈的人,能跳過對方指責的內容,看到他不開心的情緒。他們會使用哄哄、安撫、理解、認可、誇獎對方等方式。

使用者認為: 如果我主動做一些事,能讓對方的心裡好受點,他就會改變“你是差的”的觀點。

比如說,一個人生氣了,然後你就去哄他。你知道哄好了小情緒,他就不拿事來指責了。一個人學了心理學,就知道了對方的內在需求是“渴望被關注”,你就給他相應的關注,安撫好他的焦慮,他也不拿事來指責了。

很多人學了心理學後,知道了很多道理。知道了這麼做那麼做就可以化解對方的指責,然而還是不願意做。實際上是因為,這個策略還是在“我改”的A策略裡。他們的心裡想法是: 憑什麼我要去理解他!憑什麼我先去做改變!

再說B策略,他改。透過他改變,來實現改變他的觀點。

他說我是錯的,這裡面幾乎全是他的問題。那麼他就必須自覺、義務地改變觀點。如果他的行為改變了,他的觀點改變了,他就會覺得我是好的了。

有哪些方式呢?

B1:能量比較低的人,會直接用反駁、會懟、怒罵、解釋、冷戰、委屈、要求你閉嘴等方式,強行讓對方改變觀點。

使用者認為: 如果我的威懾力夠大,對方就不會再發表“你是差的”的觀點。他們不再發表,就等於沒有了那樣的觀點。

比如說,他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會懟他你怎麼瞎的。他說你怎麼遲到了,你會說還是因為他磨嘰。

委屈其實也是對對方的強迫。委屈,其實就是一種壓抑的憤怒。你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你心裡特別希望他能自動改變。你會默默幻想他不再這麼想,不再這麼做。

B2:能量比較高點的人,會講道理、教導、指正,一副為對方好的樣子,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對的。

使用者認為:只要我是對的、只要我是為你好,你就應該改變觀點,不再發表“你是差的”的觀點。

比如說,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媽媽就會開始愛的哲學:花了很多錢報的興趣班啊,當初是你要報的啊,你要做個言而有信有始有終的人啊,你必須要學啊,我是為了你好啊……以此企圖改變孩子“我不想學了”的觀點。

C策略,我不改。 你發表了一個觀點,說我是差的。我同意你,但是我不改。 有次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老公總是嫌她笨。然後我就教她,下次跟老公說這樣的話試試: 你說我笨啊。對鴨,我就是笨啊。我不僅現在笨,而且我可以給你講講,我是怎麼從小笨到大的,怎麼笨出天際的。你想不想聽聽鴨?

我問她,如果你這麼跟老公說,感覺怎麼樣。她說,爽極了。自己能想到老公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老公會說:笨,你還不改!然後她就可以說:對鴨,我還笨不改。 別人如果說:你怎麼這麼磨唧!你可以說:對鴨,我就是這麼磨唧。但我不想改哎。

別人如果說:你這就是自私!你可以說:對鴨,我就是這麼自私。但我不想改。 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認你就是這樣的人。他的觀點,他的評價,都是對的 ,你可以大方同意他。然而,這不一定是個要改的事情。 只是,下一個岔口,你們的觀點又不一致了:他認為,你應該改。你認為,我不用改。

D策略,他不改。 你發表了一個觀點,說我是差的。我不同意你,但是我也不想改變你。你是自由的,你不必改變對我的看法。

我一個來訪者,跟我抱怨說,他媽媽總是說他不結婚就是不孝順,他很鬱悶。我告訴他說: 你媽媽有個觀點,你不孝順,你這是差的。你不同意,因為你有個觀點,你覺得你很孝順了,你是好的。這兩個觀點,就不能共存嗎?

然後他就明白了:媽媽覺得我不結婚就是不孝順,是她的想法。我不必同意,也不必糾正。她依然可以覺得我不孝順,只要我不這麼覺得就可以了。

別人覺得你自私,覺得你懶,這是別人的觀點,別人的自由。你可以不同意他人的看法,但你可以捍衛他發表看法的權利。 這其實就是接納他人。

你允許別人有自己的想法,允許他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但你不必認同。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矛盾,是因為他們之間觀點有差異。

觀點有差異本身不足以導致矛盾,但想改變別人的觀點就會導致矛盾。

想改變別人的觀點不足以導致矛盾,策略失敗才會導致矛盾。

你採用A策略,你努力、自責、改正、順從、妥協、哄他、理解他、共情他,你做了很多,然而他還是在發表關於“你很差”的觀點,你就難過了,憤怒了。因為策略失效。但是如果你透過A策略成功了,對方不再發表“你很差”的觀點,你就會舒服了。

你採用B策略,你指責、講道理、冷戰、委屈、大聲吼叫,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對你發表“你很差”的觀點,你就會體驗到挫敗,更生氣。但是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會體驗到滿意了。

其實,指責只是別人在發表一個關於你的觀點。對於他人發表的這個觀點,你不是所有時候都有必要去改變他,更沒必要所有時候都要證明自己不是他說的那樣。

現在,回到這個表裡來:你可以回憶一下,每次當你被指責的時候,你在用哪種型別的哪個策略應對呢?

我們大多數時候,頭腦是混亂的,就會跟著感覺做反應了。遇到了100次被指責,可能每次反應的模式都是一樣的。

活了1萬年,依然跟活了1天是一樣的。 如果再來一次,你還可以選擇哪個呢?

當你頭腦中邏輯清晰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還可以做什麼選擇了。 這就是活得明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