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半斤白酒才能進師門,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奇葩的酒桌文化?

半斤白酒才能進師門,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奇葩的酒桌文化?

文 風青楊

最近,浙大教授馮鋼的一條“勸酒”微博火了,馮教授稱,他門下的男生必須有“半斤50度白酒的酒量”,“拼死喝酒的男人是中華民族稀缺的人才”。 6年前,馮鋼曾因微博發言感嘆研究生推免面試“性別比失調”而遭到質疑。

誰都知道,大量飲酒一旦超過身體極限,就等同於“拼命”,拜師就不珍惜生命了嗎?飯桌上一定要讓人喝酒、一定要讓人喝到極限的邏輯是什麼?有人說,在酒局上逼著對方用傷害身體的方式喝酒,其實是一種服從性測試。看看對方願不願憑著受損失也要討我喜歡。這看起來很荒謬,但對於越是緊張度高的社會關係,反而就越需要這種服從性測試。比如黑幫入夥酒需要交個投名狀啊,背後的實質和逼人喝酒是一樣的。

的確,這些獨特的酒文化讓很多人深受其害,卻無可奈何。如今的商業活動、官場交際等,都少不了酒這個主角。不少人對於喝酒的態度很矛盾——喝酒應酬傷身又傷神,自己不願意參加酒局;但是如果朋友擺酒不請自己,又感覺不被重視;自己不敬別人酒,擔心顯得不尊重別人;不接受別人敬酒,害怕駁了對方面子。這個時候,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願在喝,而是別人在強迫你喝。這個來敬酒,一看是領導,那個來敬酒一看是什麼什麼。你都很難拒絕。不是不能拒絕,而是拒絕可能會傷人情,所以你最終難下決定。

勸酒致人身亡因而擔責的案例,已發生過不止一起,勸酒之風卻難以剎住,正在於酒桌文化深嵌於社會的權力結構之中。這才是陋習的生存土壤。中國男性尤其喜歡“勸”女性喝酒,如果女性表現出“配合”的意思,粉腮酡紅,不勝酒力,嬌喘微微,氣氛就會瞬間濃烈起來。如果女性不配合,或者表現出不樂意,少不得一把大手捏過去……眾人不會責怪勸酒者,而只會責怪女性“不會來事”。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隱含著“征服”遊戲的性曖昧。

本來國人飲宴,作為主方,希望勸人多飲,以盡到了地主之誼,唯恐受享者沒有吃飽,一方面表達了主人的真誠,希望對方喝好喝夠,同時也可以活躍酒宴的氣氛,為飲酒者助興,由此酒席上許多趣話便誕生了,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感情淺、舔一舔”。在最開始,這些表現都是善意的。但喝著喝著,不往死裡喝酒是不夠意思,人家不會考慮你的酒量,不會考慮的你的身體健康。他把你擠兌的喝了酒完成任務(他未必就很爽),你身體難不難受就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

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甚至到了強迫的程度。到後來竟然演變成了透過虐待別人,獲得成就感和主動感,透過自我虐待以示臣服,透過酒桌審視別人,把喝酒不豪爽與辦事、交朋友不實在劃等號,藉此強行勸酒;酒桌上,把情面、私交與公事混在一起,借敬酒增加他人心理負擔。至此,勸酒文化就徹底變成了虐待和自虐的文化。

這種文化一旦到了生意場上,出於利益考慮,尤其是當一方有求於另一方的時候,勸酒這種“自證清白”和“主動低頭”的方式成為社交場上的有效利器,為自己贏得對方的好感,獲得生意上的利益。又比如,在酒桌上進行敬酒,給領導敬酒是重中之重。你應該看準時機,要善於給領導擋酒,把與領導喝酒當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機會,

酒成了社會關係的潤滑劑,卻也成為社會腐敗的催化劑。它被賦予了太多社會意義,被很多人當成了感情深淺度等的“試金石”,也因此成了“不得不喝”的東西。

或許正是因為中國文化中橫亙於人際關係的種種戒備太多太深,才特別需要透過酒精來解除它;勸酒者在敬酒時,或許是在告訴對方,我同意解除戒備,請你也這樣,這類似於握手禮的起源,告訴對方:瞧,我手裡沒有武器,讓我知道你也沒有,甚至我們可以想象,勸酒習俗在古代或許真的發揮過確保聚宴各方同時喪失戰鬥力的作用,因為喝醉酒的人是很難保持格鬥能力的。

近些年來,“拼酒式社交”在國內可謂風生水起,在飯局上,有酒無飯,可以,但有飯無酒,絕對不行!席間人們頻頻舉杯,看似酒酣耳熱、情真意切,然而席宴散去,只剩下一群各自肝痛胃痛的人們,他們一面忍受著身體不適,還要強撐著應付下一場的應酬既然大家都明白喝酒傷身,也並非真想喝,為什麼還會陷入勸酒、敬酒這個死迴圈?

作者:風青楊 :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微博@風青楊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