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1.

一個稱呼引發的不滿

週末,樂樂跟爸爸去辦公室加班,偶遇爸爸的幾個同事也在,大家都笑呵呵地跟樂樂打招呼:“小小馬(樂樂爸爸姓馬),你跟爸爸來加班,是怕爸爸一個人沒有伴嗎?真是個貼心的小暖男!”

誰知,

剛剛還笑逐顏開的樂樂瞬間黑了臉

,他很不高興得拉著爸爸的衣角,沉聲說:“哼,

你們都說錯了,我才不是小小馬,我是馬煜

!”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同事們愣了一下,氣氛有些尷尬,爸爸忙笑著打圓場:“孩子第一次來,有些認生,讓大家見笑了!”

爸爸說完,把樂樂拉到角落,蹲下身,嚴肅地對樂樂說:“你怎麼能這樣呢?大家跟你打招呼是關心你,你只要微笑著答應就可以了,像剛才那樣是不對的!”

誰知,樂樂聽完更不高興了,大聲說:

“我才不呢!我是馬煜,不是小小馬!他們都說錯了,老師說了,錯了就要改!”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爸爸生氣地吼了樂樂兩句:“他們叫爸爸小馬,你是爸爸的兒子,他們叫小小馬,哪錯了?你這孩子,說你還不樂意,早知道就不帶你來了!”

看著兇巴巴的爸爸,樂樂委屈地哭了。

2.

媽媽問原委

回到家,媽媽看樂樂和爸爸都不高興的樣子,悄悄問爸爸發生了什麼事,爸爸就把白天的事說了一遍,說完還不忘埋怨:“這孩子,說他還不樂意,才4歲就這樣,脾氣太大了!”

媽媽去問樂樂,樂樂傷心地哭了,他邊哭邊強調:

“本來就是他們錯了,我不是小小馬,我就是馬煜,明明是他們錯了,爸爸還怪我!”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說到傷心處,樂樂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看樣子,是真的覺得委屈了。

“可是,”媽媽說,“他們從來就叫爸爸小馬,叫你小小馬沒問題啊?”

“不對,”

樂樂果斷拒絕,

“小小馬不對,我才不是小小馬呢?我是馬煜。”

“哦!你的意思是,他們叫你小小馬不對,叫馬煜才對,是這個意思嗎?”媽媽接著問。

“對,馬煜,就要叫馬煜才對!”

說到這個名字,樂樂的眼裡都是亮晶晶的光。

“你看,我就說他倔吧,你還不信!”爸爸把母子倆的交流過程看在眼裡,對樂樂的固執很是不滿 。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媽媽倒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笑著埋怨爸爸:“你呀!叫你多看書你還不肯,這下不知道怎麼回事了吧?”

3.

兒童認知特點

皮亞傑的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

0-2

歲為感知運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經驗和五官感覺來發展智力,透過品嚐、觸控等來感知世界,總體來說,這個階段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孩子的認知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的;

2-7

歲為前運算階段

,思想主要由符號功能和直覺思維組成,但是因為還無法進行特定的認知運算,孩子理解的手勢和附和還只是象徵意義;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尤其是在

4歲這個被皮亞傑稱為“自覺時代”的時期

,孩子會認為自己有豐富的知識,卻不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獲得的,總體來說,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想法仍然以自我為中心,會認為他人對世界的看法和自己一樣,卻不能理解他們會有不同的看法

7-11

歲為具體運算階段

,這時的孩子終於發現了邏輯,發展出了具體的認知運算,比如歸納推理,比如按特定規律排序,也在這個時候,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想法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是獨一無二的,也終於學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去理解他人;

12

歲後為形式運算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能更理性地思考,能理解抽象概念,對自己的身份和道德有更深刻地理解,從而變得更有同情心。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而4歲多的樂樂所處的剛好就是前運算階段的“自覺時代”,他的想法就是從自身出發,不能理解別人的看法,這也是他固執地認為:“我就是馬煜,馬煜就是我”,而對於別人的“小小馬”的稱呼非常抗拒的原因。

4.

解決辦法

知道了樂樂這個年齡段的心理認知特點,接下來媽媽的解決辦法就有針對性的多了。

首先,媽媽肯定了樂樂對性命的堅持。

姓名是每個人獨有的身份象徵,預示著家裡人的期望,從出生到上學,再到長大、工作,姓名都會跟著自己走,記住自己的姓名是很重要的事。

樂樂記住了自己的姓名,這很棒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其次,媽媽跟樂樂強調了禮貌問題。

如果沒有禮貌,我們說話的時候別人就不知道是在跟誰說,這很不好。同時,因為每個人都有想表達的意願,如果大家都爭著搶著說,會造成混亂。

因此,我們見到長輩要問好,平時多說謝謝和對不起,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有禮貌的表現。

即使有問題也不要著急,可以慢慢說。但是,

該有的禮節不能忘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再次,媽媽跟樂樂解釋了“小小馬”的由來。

每個人在認識身邊接觸的人以外的人時,都是透過接觸的這個人來了解的,

因此,我們會從最先認識的身邊人出發,去定義別人。

比如,幼兒園小朋友的爸爸,我們就說是“XX爸爸”,因為我們最先認識的就是小朋友,之後才認識了他的爸爸。

“小小馬”也是一樣,因為爸爸的同事最先認識的就是爸爸,因此,除了爸爸以外,其他人都是後來透過爸爸才認識的,

樂樂也一樣,所以大家只知道:樂樂是“小馬”的孩子,叫“小小馬”準沒錯。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最後,好好說話是一項必備的技能。

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不提前說清楚,很容易產生誤會,因此,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很重要。比如,樂樂想讓爸爸的同事直接叫他“馬煜”這件事就很好解決,他可以直接告訴大家:

“我知道你們說的小小馬就是在叫我。可是,我更希望你們能叫我馬煜。”

都說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懂孩子的家人

。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多觀察一下孩子,多瞭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普通的稱呼卻引來孩子強烈不滿,孩子的異常反應,父母要重視

願每個父母都能做孩子的知心人,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紅紅說育兒,一個陪伴孩子磕磕碰碰努力成長的職場寶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關注

@紅紅說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