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從來沒有壞孩子,而是有缺少愛的孩子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高瞻物語:

成人很多的問題始於童年。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源自於《隱秘的角落》)

最近網上大家談論追劇追得最兇的就是國產劇

《隱秘的角落》

,改編自紫金陳小說《壞小孩》,豆瓣評分9分以上。除了劇情扣人心絃之外,令許多家長和教育者反思的是:真的存在“壞小孩”嗎?這樣的“壞小孩”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逼著他們“黑化”?是什麼致使了這三個孩子的悲劇結局?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圖片源自於《隱秘的角落》)

追溯原因,不禁感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格健全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各位家長們,

你就是你未來孩子的原生家庭!

真的存在“壞小孩”嗎?高瞻相信:

世界上從來沒有壞孩子,而是有缺少愛的孩子

。劇中朱朝陽真正缺的是父母的愛,而缺愛的童年會對孩子產生終身創傷和陰影。

早期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會幫助他們確定一生的價值觀,而遺憾的是現在許多父母的心理是:我現在以事業工作為重,掙錢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0-3歲寶寶什麼都不懂,丟給祖父母照看就好了,等孩子3歲以後送到好一點的幼兒園學本領就萬事大吉。而抱有這種心理的家長忽略了一個重要關鍵點:

一個有愛的家庭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而這種愛是物質所不能替代的。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愛要在跟成人親密的互動中才能產生。這裡涵蓋了一個心理學知識——依戀。由於照顧者對孩子的親密程度不同,就會致使孩子不同的依戀型別。孩子早期安全信任的依戀關係是決定孩子“好”和“壞”的關鍵因素。

/ 什麼是依戀?

有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媽媽和外婆“爭風吃醋”,覺得寶寶跟外婆更親,親媽感覺受到了冷落。那可能是因為外婆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寶寶的依戀物件。

什麼是依戀呢?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將依戀定義為“

任何形式的行為,可以導致一個人建立或維持與另一個特定個體的親密關係。

”最明顯的表現是,當這個人害怕、疲憊、不舒服的時候,孩子能從依戀物件上找到安慰。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早期的依戀能夠幫助我們的孩子確定一生的世界觀——當幼兒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他們更容易變成有安全感的人,能在情緒上更好地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更易於接納他人的觀點。那依戀分為哪些型別呢?

/依戀的型別

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將依戀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後三者都是屬於不安全型的依戀型別。

01 安全型依戀:

照顧者總是以敏感、充滿愛意的方式迴應嬰兒的困境。

比如,當寶寶哭的時候,及時地抱起來安撫。因此,安全型依戀的幼兒會主動與照顧者親近,直到感覺安全。這也是高瞻推崇的依戀型別。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02 迴避型依戀:

與安全型依戀相反的是,

照顧者總是以不敏感、拒絕的方式迴應寶寶的困境。

比如,忽視、嘲笑、或是惱怒。這種屬於不安全依戀。迴避型的寶寶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會忽視照顧者,而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常常會產生適應性問題。

03 矛盾型依戀:

照顧者回應寶寶的方式不一致。照顧者有時候會忽略寶寶的需求,有時候會介入,不過可能是以負面的方式介入。

比如,製造可怕的噪音讓寶寶保持安靜。矛盾型的寶寶會表現出極端的負面情緒,希望照顧者不要忽略他們。這種屬於不安全依戀,會讓寶寶面臨社會性情感失調的危險。

04 混亂型依戀:

照顧者總是展現出混亂或反常的行為。

比如,對寶寶進行身體攻擊或性虐待。這種異常行為不限次數,並不是只在嬰兒哭鬧時發生。這樣照顧者通常自身也有童年的創傷,在這類環境中養育出的幼兒極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處於不同型別依戀的幼兒在入園分離時呈現的焦慮值也是不一樣的。當然,家長肯定希望自己的寶寶依戀關係是健康的。

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會相信這個世界是充滿安全和友愛的,身邊的照顧者是值得信任的,這樣他們可以消除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和懷疑。

因此,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有助於減緩孩子的分離焦慮。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以促進親子關係?

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成人如何才能建立孩子安全型關係來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呢?下面給到兩條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的指南。

01 保持持續性的主要和次要照顧者

高瞻建議,對於學齡前的寶寶來說,需要有一個持續性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幼兒主要的依戀物件,有助於幼兒安全型依戀的建立。

這樣以便於主要照顧者瞭解幼兒的生活作息和習慣,給予及時有效的互動反饋。

比如,知道寶寶想要喝水的時候會說“水”;當他揉眼睛的時候就表示累了;如果午睡不安穩,說明寶寶在長牙。寶寶每次出門會帶著她的粉色小毯子。

每個幼兒情況都會不同,但如果周圍都是認識的、信任的人,有助於幼兒探索新知、迎接挑戰,以得到更好的成長。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雖然主要照顧者在幼兒生活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但是偶爾會有除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來看護。

因此,次要照顧者對幼兒來說也很重要,這樣當主要照顧者不在的時候,幼兒不會覺得被遺棄。

如果是雙職工家庭,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會是奶奶或婆婆,次要照顧者會是媽媽或爸爸。當然,也會有家庭是全職媽媽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部分家庭還會僱傭保姆,那保姆就會變成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研究顯示,由保姆帶的幼兒分離焦慮更為明顯,而由父母和祖父母帶的幼兒並無顯著差異。但從均值來看,父母親自撫養的育兒入園焦慮得分更低。追溯原因,保姆無法替代父母可以提供的促進信任關係的互動行為和及時積極的迴應。

因此,建議確定寶寶主要照顧者主要人選的優先順序是先為媽媽,其次是祖父母,最後才是保姆。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02 使用促進信任關係的成人行為

高瞻提倡:鼓勵成人與幼兒建立支援型的互動關係,從而能促進幼兒產生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如果母親能夠提供積極的言語刺激,成為寶寶行為與交往的榜樣,並在親子緊密的情感聯結下,為幼兒提供社會性行為的聯絡和實踐機會,學會加入、發起、維持與陌生人的交往,積累初步的社會適應經驗。那麼,順利過渡到幼兒園對幼兒來說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那成人的哪些支援型行為可促進與幼兒的信任關係呢?如下:

丨 對幼兒的非困境敏感(對幼兒的遊戲感興趣)

如,“哦,你在笑哦,你雙手拿著球哦!”

丨 積極的態度(享受幼兒的探索過程)

如,比如在幼兒不斷重複地套圈圈都沒有套進去時,允許他反覆嘗試。

丨 不否定(以溫暖的方式和幼兒交流)

寶寶看見西瓜說,“球,球!” 成人並不會簡單粗暴地否認說,“這不是球。”

而會告訴他,“嗯,這個圓圓的西瓜跟球長得一樣。”

丨 分享情緒(接納幼兒的快樂和眼淚)

記住你會像接納孩子正面情緒一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包括傷心、失落、甚至是惱怒,這樣孩子就更願意跟你分享他的情緒,也會利於孩子正確表達情感,而不是採用打人或咬人的粗暴行為來表達。

丨 主動的身體接觸(摟抱、擁抱、輕撫、抱坐在大腿上)

儘可能地提供大量身體接觸的方式跟寶寶互動——摟抱、擁抱、輕撫、搖抱、唱歌、抱坐在大腿上,因為0-3歲的幼兒是以感知覺的方式來感知一切。雖然他們可能不理解成人對他們所說的話,但他們可以迅速而深刻地理解身體語言。

丨 迴應幼兒的交流和談話

以積極的態度並敏感迴應幼兒的動作或語言,也會利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比如,寶寶把杯子推到你的面前(意思是想要喝水),與其直接給孩子倒水,成人可以迴應:“你是想要喝水,對嗎?”

丨 幫助幼兒做事

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前提就是讓幼兒知道:你隨時都會在他的身邊,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給他提供幫助。比如,寶寶在學步的時候,成人會牽著寶寶的手跟隨他的步子節奏前進。

丨 和幼兒說話,給他們唸書

比如,跟幼兒講睡前故事或者設定每天固定的聊天時間,都是很好的促進親子感情並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互動方式。

丨 給幼兒充分的關注

成人的關注指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陪伴——如果你邊看著手機邊陪伴幼兒,這並不算高質量的陪伴。重要的是成人是否在給予孩子自行探索空間的同時,又密切觀察孩子的一個個小發現、小成長,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並及時注意到他們的需求。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雖然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止盡的,但是表達方式可能不太相同。有些家長的情感表達非常外顯,那容易產生較高的親密度;而有些家長情感內隱,迴應性就不夠外顯。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為了建立安全型的依戀來促進親子關係,各位家長有愛就要及時大聲喊出來吧!

我們雖然不能決定孩子的出生,但我們可以與他用愛互動

我們雖然無法為他贏得時間,但我們願意花時間與他陪伴

我們雖然不能與他相伴一生,但我們可以與他相伴童年時光

我們雖然無法控制與孩子的分離,但我們會盡全力去緩解他的焦慮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在孩子入園之前,我們與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分離焦慮不再是困擾。更重要的是,我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支援型的家長,透過親密和積極互動讓孩子建構完整的一生人格。要知道:

成人很多的問題始於童年。我們究竟想讓孩子用童年來治癒一生,還是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本文為大家提供了學習卡片,用力猛戳看大圖

《隱秘的角落》:“壞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參考文獻:

[1]傑克琳波斯特,瑪麗霍曼,安S愛潑斯坦。高瞻0-3歲兒童課程——支援嬰兒與學步兒的成長和學習:[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06-116。

[2]馬添慧。 親子互動對幼兒入園焦慮影響的研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17。

[3]SROUFE L A。 The role of infant-caregiver attachment in development[J]。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ttachment, 1988: 18-38。

- END -

作者:宋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