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BBC記錄表《交換學習:階級分化》告訴你富人與窮人的教育差別

1

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

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一次短暫交換。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是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激發孩子內心我可以的信念,是尊重和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BBC記錄表《交換學習:階級分化》告訴你富人與窮人的教育差別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學校,這些品質和習慣的培養,都給了家庭教育很大的啟示。

紀錄片中,私立學校的校長說:很多人成功是因為在離開學校的時候,真的相信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自信,會讓孩子在前行的路上更坦蕩,也更有底氣;會讓他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更果敢,也更堅定;自信,會讓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而最初將那顆自信的種子種進孩子心裡的最佳人選,就是父母。

曾經看過一段話: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孫紅雷曾說:「我父母對我的讚賞,讓我從小就很自信」。

這份自信,讓長相併不出眾的他在演藝圈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希望父母能夠給孩子這份溫暖和力量,給他勇敢追夢的底氣和自信。

2

孩子更需要被看見。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寫到: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孩子需要愛和關懷,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見。

兩所學校都在努力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去及時地關愛和滿足孩子,父母更應該去用心「看見」孩子。

從哈佛輟學去創辦Facebook的扎克伯格也是如此。

馬克·扎克伯格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父母身邊,他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選擇,他還發現自己對計算機格外鍾愛。

美國人的家教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養的培育以及個人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受這樣大環境的影響,馬克·扎克伯格從小就對自己的目標格外明確。

BBC記錄表《交換學習:階級分化》告訴你富人與窮人的教育差別

扎克伯格的父母為了鼓勵他學習,給他買了一臺電腦讓他鑽研,這使他深深地沉迷了進去,17歲時便開發出了一款MP3播放軟體,甚至微軟都向他伸來橄欖枝。更是在入學哈佛的那年就創辦了Facebook,並且迅速獲得了100萬的關注量,之後更是成為了引爆全球的一款社交軟體。

早期馬克·扎克伯格就已經表現出創業者所需要的大膽、自信以及能幹的特質,這些也就是他成就Facebook最基本的條件。

而他所具備的這些素質,可以說是和他早期的教育密不可分的。他的父母當初重視他的需求,尊重他並且給他選擇的空間,才讓這個當初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小男孩成為了人們口中成功的天才。

你的「看見」,是孩子生命中的暖陽,給他足夠的溫暖和光亮,照耀著他前行的路,讓他綻放出最美的生命力。

3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聲臨其境》舞臺上,董卿第一次配音,全程脫稿,無論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中純正的譯製腔,還是《麥兜響噹噹》中充滿童趣的聲音,都驚豔了觀眾。

驚豔的背後,是多年的自律,更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從識字起,董卿每天朗讀古詩,看經典名著,多年後,她依然保持睡前一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樣的習慣早已是刻進骨子裡的自律。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而自律的養成,需要父母「推一把」。

教育專家程躍博士說,3歲之前用100%正確的力,6歲就用60%,6到9歲用30%,9歲以後用10%就夠了,這樣孩子就會在早期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自律的人生,從給孩子設定溫柔而堅定的規則開始。

4

儀式感,讓孩子更幸福。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官啟軍曾建議建立十八歲成人禮,將儀式感化為責任感。

評論區裡有很多質疑聲,認為成人禮沒有實際意義。

或許,一次儀式不足以讓孩子們更有責任感,但是,儀式感會激發孩子內心的那份責任意識。

正如作家林宛央所說,儀式感,會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到: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而家庭的儀式感,無需繁瑣,就藏在每天的一句「我愛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中,藏在節日裡一個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中。

5

培養孩子化解挫折的能力

美國著名學者保羅·斯托茨曾提出「挫折商」的概念,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高的人,抗壓能力強,會走得更高更遠。而挫折商低的人,即使面對小小的挫折,也很容易放棄前行的勇氣。

前幾天,吳尊在微博中透露,女兒NeiNei在第一次個人演出中,因表現不佳而大哭。

他說「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而強調在自己心中,女兒一直是爸爸的驕傲。

網友紛紛為他的做法點贊。

BBC記錄表《交換學習:階級分化》告訴你富人與窮人的教育差別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考試沒有透過、朋友突然疏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不可能替孩子一一承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他學會去經歷,去面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並從挫折中努力地自我修復。

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布瑞特一次次表現出對私立學校的喜歡,那份不捨和無能為力,讓人看得心酸,很多網友留言「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的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接受這個最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拼盡全力才能獲得一個普通的讀書機會。

可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讓奮鬥有了價值和意義。

只要努力,就可以大膽地去追尋你想要的星辰大海。

願我們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用心看見併發掘孩子的需求,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力量。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