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強迫症的前因後果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強迫症的前因後果

大家好,歡迎來到序說心語!

上節的分享我們講了歇斯底里症,弗洛伊德成功治療的第一個神經症即是癔症,也正是對於癔症的成功治療,讓他發現了其無意識的來源。今天我們繼續這一思路,一起來看看強迫症在無意識中的源頭是怎麼樣一個形象。

人類有兩種基礎的情感:愛與恨。無論在任何其他情感之下,我們都會發覺愛和恨其實是被和其他情感混在一起的,愛恨交織,難以分辨。在親密關係中,常會有人說:“我恨TA”。但是沒有愛,哪來得恨呢?也曾有人跟我說:“我愛他,可是這份愛讓我很痛苦、很沉重。”為什麼那麼痛苦、沉重呢?可能就是不敢表達無意識中的那份恨吧,因為直面自己真實的內心也許更加難以承受。

我們的內心和思想像一個靈魂畫手一樣,將兩種情感混在一起,再和其他一起調和出新的情感顏色,繪製出我們各自屬於自己的多彩世界。所以愛和恨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只是我們外在表現出來的情感或行為會更接近於這兩種情感中的一種。而癔症和強迫性神經症正是由這兩種感情所引起的。

癔症和強迫性神經症於弗洛伊德而言是兩種比較典型的神經症,他稱為移情神經症。

上篇分享中我們說到癔症是讓人陷入“求而不得、舍而不能”的困境。

而強迫性神經症我覺得則可以理解為是“見而避之,舍而不甘”的矛盾。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強迫症的前因後果

強迫性神經症,與癔症的症狀和病因都有很大的不同。強迫一詞來自古拉丁文(Sesio),當時古羅馬人用它來描述一個人的內部存在著另一個人,是古羅馬人的一種思想。所以,我們有時會做出一些看似被迫的行為或想法。像內部存在著一個魔鬼的感覺,就好像被施了魔法,又好像一種儀式。

我們會發現,一個患有強迫症的人,總是會不由自地出現一些與他自己以往通常不一致的想法或行為,而自己難以控制。如果不那樣做,自己就各種難受,但是做了,自己心裡仍然不痛快。可是當TA想反抗、停止這些想法或行為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好像被另一個人支配著一樣。

這種行為或想法會反覆出現,在我們看來也許毫無意義。但是TA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解釋這些行為或想法,這些理性的解釋恰恰成為了TA合理化的一種防禦機制,掩蓋了讓TA痛苦的真相,看似合理的外表,內在仍然是痛苦不堪的。

這是因為強迫症患者,在其內心深處壓抑著一個重要的痛苦記憶,但是TA並不想去面對這個痛苦,甚至是很迴避這個痛苦,這便是“見而避之”。因為不敢直面,所以TA給自己找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或是理由,來合理的規避掉這個讓TA無法承受的痛苦,以避免被這種無法承受的痛苦而淹沒,這便是“舍而不甘”。強迫症主要有兩個表現方面: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打個比方:Y女士近半年每當和配偶爭吵時,總是感覺爭吵的內容會成真,因為她感覺自己說的話都是詛咒,都會應驗,於是每次吵完都要強迫自己刷牙,而且要特定牌子的漱口水,,如果不是她會感覺即使刷了,詛咒也會應驗。發展到近一個月,Y女士甚至在和朋友、同事的聊天中無意說了一些不好的話,也擔心會應驗,而且一旦真的應驗了,她會覺得這就是自己的詛咒。

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終於找到了誘因,原來是Y女士的母親一年前車禍離世了,母親出事前,Y女士曾和母親大吵了一架,在Y女士的無意識中一直認為是自己造成了母親的死亡,這讓她非常內疚、自責。她想逃避“是我害死了媽媽”的內疚感,轉而把這種攻擊性轉移到了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談的而引發的事件上。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常見的強迫現象,很多人出門經常會記不清自己是否鎖門了,又反覆回去檢查多次,直到自己確認真的鎖上了門。這會讓他們浪費很多時間,這樣反覆檢查的行為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正是透過反覆這樣回去檢查,可能TA在阻止自己做真正有意義的行動。

在這些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的過程中,他們會感到精神緊張,同時消耗大量的能量,以避免將這種能量用在他人身上。因為他們的無意識會感覺自己的這種力量是具有傷害性和攻擊性的,是會傷害到他人的,這會讓他們有很強的內疚感,並且深陷焦慮。為了避免這種內疚感,他們會尋找其他的方式來掩飾或是壓抑最初的痛苦感受。Y女士可能會把這種攻擊性投注到對自身的關注上,把這種應驗認為是自己的詛咒,會用特定品牌的漱口水去刷牙漱口;反覆檢查鎖門的行為,會讓這個人能夠讓安心並自信地去做其他事。

能夠幫助他們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不再感覺自己的想法或行為是一種攻擊,減輕他們的內疚感。所以深入分析這些內疚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關鍵是要意識到內疚感的來源是什麼,而這種內疚感通常會追溯到童年早期。

大眾都會認為童年是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光,但是從梅蘭妮·克萊茵的觀點來看:童年的生活中一樣充滿了困難和痛苦。我們之前的分享中講到過兒童的性,在兒童肛欲期他們會透過排便來表達快樂和滿足,而這種行為有時候可能也是在表達攻擊性,糞便成為了他們攻擊世界的工具。

在愛恨交織之中,我攻擊了我的父母,這讓我非常內疚,為了不再這麼內疚,兒童將這種攻擊轉換為一種儀式性的行為或是思維方式,企圖逃避掉這種攻擊帶來的內疚感。甚至到最後習慣性的替代了原始攻擊導致的內疚感,雖然這行為或思維方式讓TA焦慮、不舒服,但是總好過攻擊父母之後的內疚感吧?!

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賞閱!

我們下期將分享《神經症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嗎》,期待與大家再次相見!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強迫症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