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看見”小孩子的內心需要

如何“看見”小孩子的內心需要

小孩子的童趣愛好是什麼?

朋友過來聊天,說起他家剛上一年級兒子來,對兩件事頗有抱怨,藉此隨意聊了很久。

一個是孩子背誦古詩,只看一遍,也不理解意思,合上書本就背,也不理解就背。

還有就是喜歡玩抓迷藏遊戲,拉著大人玩個沒完沒夠,這個也太幼稚了吧。

知道這傢伙家庭教育有一套,老大學習很優秀,這個小的比起老大年齡差距較大,自然更多纏著家長玩。

說上面這些時候,人家明顯不是真的要討論啥,因為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說。這個比較明顯,就是享受的說出來,說出來的這些怎麼看怎麼是幸福指數爆表啊。

由於彼此很熟悉緣故,我就帶有開玩笑意味,打趣著討論上面話題。

也適當打擊下,平衡咱的心理唄。比如,先來一句,你說孩子這些表現正常不正常吧!

這個不言而喻的答案,自然就奠定了下面隨意聊天基調。

為何維護孩子學習興趣最要緊?

家長不滿於孩子“背書格子”死記硬背,這是典型的成人思維投射,把自己經驗強行施加給一年級孩子,這才是問題背後的問題。

小孩子思維發展有個過程,一年級孩子6歲左右,心理特點是形象化思維階段,也就是要藉助形象化物體認識事物,背誦的古詩歌本身就是抽象思維表達,這時候能夠背下來就很棒。

還有,小孩子特有的權威意識,是絕對聽老師的話,老師要求是背誦可不會要求一年級孩子理解,這就是孩子要完成的目標。

因此,孩子背誦是高效的,因為完成了既定目標,而家長則是杞人憂天,自我中心。

當然,這都是事後分析,當時我是這樣和朋友說的。

——孩子不按你的理解背誦法,能背誦下來吧?

——能的,第二天檢查都可以的。

——你覺得理解重要還是背誦下來重要呢?

——都重要。

——打比方,“小九九”是背誦下來重要還是理解重要呢?

——也是,給孩子講解3*4是3個4相加,其實沒有用,還是背下能用就好。

——好比學習寫文章,一定先學會字詞積累知識。先背誦相當於積累素材,量變到質變。

——也是。

——你是用40年人生經驗,來“教育”“教訓”6歲小孩子,紅臉不紅臉啊。

——嗨,這個不是著急嘛。

——不要求孩子理解,鼓勵背誦就好,關鍵在於維護孩子學習積極性,保持興趣,如果要求過高,打掉學習興趣,給你撂挑子不幹了,到時候也就後悔晚矣。

最後,我給“惡狠狠”來了這句狠話,效果不錯。

果然,給我自我暴露說,給孩子檢查背誦時候,有時候一手拿著孩子課本,一手拿著手機看,孩子一般忍住不說,有時候也抱怨“別老看手機好不好”。以後一定尊重孩子學習勁頭,保護好學習興趣。

為何小孩子喜歡玩捉迷藏?

說起來小孩子玩捉迷藏,這個類似前面分析,也是孩子特有天性體現。

誰不喜歡玩呢。我說做家長的回家玩不玩,回答自然了。

兩口子一個抱著一個手機,以至於孩子說你倆也得陪他玩會啊。

玩遊戲是孩子在發展生活興趣,也是最好的放鬆方式。

問具體如何玩呢。朋友說太好玩了,孩子在客廳喊倒數十,然後家長藏好後去找,家長聰明啊,藏到窗簾後就找不到,還會趁機跑回原來房間,最後孩子不願意了,說不能再回去。

又說,一旦長時間找不到,就會大哭。

又說,小孩子藏在被子下面,大人過去就發現了,被找到後小孩子還挺納悶,問自己藏的好好的,為啥被發現呢。

這麼“幼稚”的遊戲,只是家長眼中的看似幼稚,可是在孩子感受中,就是最好玩的活動,有刺激,有興奮,有驚喜,有發現,當然還有親子互動的親密感。

再打個比方,大人都喜歡打牌玩,不喜歡打牌的人會納悶,不就幾張撲克牌嗎,一打一天有啥吸引人的。這樣就可以瞭解孩子對遊戲的喜歡了。

如何“看見”小孩子的內心需要

為何說看到孩子需要才重要

同樣事情,家長與孩子看法不同,理解不同,太正常不過了。

可是,背後反映的正是如何共情一個人。

共情就是暫時放棄自己立場,能真實看到別人需要,“理解也要理解,不瞭解也要強制理解”,一旦把自己立場轉到孩子位置,先別管那麼多的對錯判斷,首先認同孩子做法自有孩子理由,這就好辦了。

叢中教授說過,共情要有三步:一是說出感受,二是找到缺失的需要,三是把需要重構為積極追求目標。

上面這個就是,孩子玩遊戲是興奮喜歡的,正是積極發展自我同一性這個目標。

反過來,說到底,親子之間衝突,往往還是家長過高期待,用自己理想的“孩子形象”代替真實的孩子,看不見真實孩子的真實需要,一切都是自己焦慮不安的投射。

這個問題,家長如果不能想透徹,放下自以為是替代孩子謀劃的目標,一定會陷入糟糕情緒無法自拔。

說到這裡,得向這位朋友點贊,從陪伴孩子背誦,和孩子玩遊戲,愉快真實說出這些,都是積極行動的體現,反映出親子關係的良好。

這就是家有讀書孩子最好的親子關係模式。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