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膽小粘人還怕黑,安全感的建立離不開這3點

媽媽一離開就大哭,不能自己玩,這是沒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嗎?

我一下班回家,孩子就粘著我,這是安全感不足嗎?

我家孩子出門見到生人就躲,這說明沒安全感嗎?

我的孩子很怕黑,即使說了什麼都沒有,也還是很怕,是不是安全感不足?

孩子出現任何和我們心理預期不一致的行為,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安全感出問題了?

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早期形成的不同依附型別,決定了他們對安全感的程度不一。

1、安全型孩子

在媽媽離開後也會表現出焦慮大哭,但媽媽一回來後,他們會立馬伸手要求擁抱,會主動接近媽媽,而且很快就能被安撫下來。

2、焦慮型孩子

在媽媽離開後也表現出焦慮大哭,唯一不同的是,當媽媽回來後,他們的情緒無法立即被安撫,有的甚至會出現更大的反應,比如打挺、踢腿等。

原因很可能是他們成長的過往經歷中,有一些情況下,讓他們感受到被忽視,讓他們覺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依附物件。

所以當媽媽回來時,她是矛盾的,想親近媽媽,又怕再次“失望”。

3、迴避型

孩子在媽媽離開後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大的情緒波動,媽媽回來後,他們也不會表達出很大的興趣。但是,當媽媽離開後,會開始表現自己的情緒。

這類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們

長期

習慣了被忽略被拒絕。

可以這樣做

1、看到孩子深層的需求

爸爸媽媽一離開就哭、捨不得我們、怕黑,這些情緒都是真實的,我們不要因為害怕,而緊緊盯著“安全感不足”本身,更應該回歸到孩子的需求本身。

情景再現

小D很粘我?先彆著急想“這是安全感問題”,而是問,“她怎麼啦,困了?累了?這段時間陪玩的不夠開心不夠爽?”

小D不和鄰居打招呼?先彆著急說“這是安全感問題”,而是問,“她為啥不肯啊?不熟悉?想說但鄰居已經走開了?就是叛逆?”

小D總說怕黑?先彆著急說“這是安全感問題”,而是問,“她怕黑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想象中的怪獸?半夜醒來後想父母不知道怎麼求助?純粹撒嬌?”

2、建立安全依附模式

積極迴應孩子需求是關鍵,而這不僅僅發生在孩子哭鬧時,最關鍵的是日常的高質量陪伴。

持續穩定並且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才能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和家是安全的港灣,這樣的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有勇氣去探索嘗試陌生環境,才能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3、做一個有安全感的媽媽

父母是孩子最初安全感的來源,我一直認為,媽媽不需要先“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是愛自己後全力以赴去迴應孩子的需求。

孩子還小的時候,去求助,去告訴別人,我撐不下去了,要支援;孩子大了,比如小D現在的年紀,我就會直接告訴她,媽媽現在累了,想自己待一會。

負責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成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