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成年人的撒嬌,還真是艱難又詭計多端。

前兩天刷屏上熱搜的“如果我變成麵包狗”測試。

幼稚的成年人們透過親媽莫名其妙中帶點嫌棄的承諾,獲得了久違的安全感。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雖然也有網友吐槽,“麵包狗”畢竟是個不切實際的假設。

不如試試說,如果我變成不聽話的、學習不好的、不結婚的、丁克的、性少數的……不被喜歡的小孩呢?

媽媽也還會堅定地愛著我們嗎?

一下子,溫馨的童話似乎又變成很多人面臨著的現實問題。

要說,荒誕的假設和“真的可能會發生”之間的平衡,飄倒想到最近火熱的一部動畫電影。

皮克斯的新作《青春變形記》。

講的是女孩美美,在13歲時突然發現自己變身成一隻小熊貓。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而故事,就圍繞著美美從拒絕變身,到接受共生的過程展開。

它給出的假設也夠荒誕,但細一看,又滿是真實。

首先與皮克斯以往作品不同,這部電影基於一樣我們無法忽視的元素。

華裔家庭。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主人公美美是一個生活在加拿大的華裔女孩。

並且展現得並不離地。

甚至飄可以斷言,只有成長於中式家庭,以及到人生任何階段,都有關於自己“是否被愛”的陣痛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和感動於它表達的內容所在。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劇透,但不影響電影觀看)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不是金剛鑽,不能攬瓷器活。

正如大家所見,向來外國電影講中國故事都會太過累贅,或者過於刻板印象。

但《青春變形計》特別的是,她的導演石之予,就是個華裔。

小時候更是在重慶的奶奶身邊長大。

所以,這部電影對中式家庭的復刻可謂特寫到細枝末節。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女主美美是典型的望女成鳳式催化“產物”:

成績優異,追求完美,獎牌和榮譽更是拿到手軟。

而這一切優秀的源頭,則是來自於美美的媽媽。

因為美美晚回家了十分鐘。

媽媽就開始了一連串的追問,一個過度關心孩子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然後就不由分說把一個包子塞到美美嘴裡

美美家庭的相處模式,也是極度中式。

比如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翡翠臺啊。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媽媽在評論戲中角色說“他該聽她媽媽的話”,相信很多人都從自己媽媽口中聽到過。

美美因為想參加四城樂隊的演唱會,但猜到了媽媽不喜歡,就用“其他朋友”的態度來試探,也很中式。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美美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算是一個畫同人的小太太。

筆記本上常畫些“見不得人”的。

美美的媽媽在這也很有一些中式家長的作風:

總是不經美美同意就進她的房門,不經同意就翻看女兒的筆記本。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但這些還是基礎,更典型的華人意識,是對“性”的避諱。

美美在13歲時青春期到來時刻,忽然變身小熊貓的原因,有很多說法。

有說是隱喻情竇初開的懵懂情愫,也有說是青少年波動起伏的叛逆期情緒。

但有一樣,是一定指代了的,那就是初潮(首次月經)。

這也是原片名《Turning Red》其中一個含義。

美美在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小熊貓開始尖叫。

媽媽以為是來了月經。

但即便意識到女兒已經長大,媽媽依舊羞於說出“月經”一詞,而用“那個”代替。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儘管嘴上說著“沒什麼好羞恥的”,但媽媽的舉止和表情都是一副尷尬的樣子。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更細節的是,爸爸知道女兒月經後立馬躲到一邊,也很符合中式家庭男性家長操作。

而很多人說爸爸出場少,這也是因為導演家在川渝,那裡多是女性當家。

但也別以為導演只是將自己重慶人的家庭模式套用到劇情裡,畢竟講的是廣州移民的故事。

於是,好笑的來了,因為擔心女兒痛經,媽媽還給她帶了涼茶緩解。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在廣州工作學習數年的飄直接笑出聲。

但下一秒,笑不出來了。

社死噩夢上線。

因為忘記給女兒衛生巾,媽媽直接跑到學校裡面。

保安趕媽媽走,對月經避諱的媽媽卻粗線條地在公眾場合直接說出“衛生巾”三個字。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美美的尷尬,相信大家就算沒經歷過,也能一起尷尬。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而再到後面當媽媽告訴她變身是家族傳承,每個家族女性都會經歷。

於是,外婆姨媽全都來了,開始評價美美有無長胖,像爸爸爸還是像媽媽的對話,也是典型的中國親戚語錄。

但最典型的,當屬美美答應媽媽不再變身,卻又用小熊貓的形態賺錢湊演唱會門票。

媽媽發現後,不但沒指責美美,反而怪罪美美的朋友帶壞了自己的孩子。

這多麼像小時候家長不讓我們和壞孩子玩,怕他們帶壞我們的經歷。

雖然我們看的時候覺得真實又好笑。

但當我們逐漸代入,特別當美美開始對媽媽說自己想留下小熊貓時,不禁生出一種熟悉的悲涼之感。

為什麼影片開始還其樂融融的母子,忽然互相不理解了?

為什麼美美明明喜歡小熊貓狀態,卻因為不想讓媽媽失望而掩藏?

為什麼媽媽要以愛的名義,如此過度控制女兒?

所以,這部片子看似是講了一個變身小熊貓的故事,其實是用變身小熊貓來講述一箇中式家庭的相處模式。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其實這也不是導演第一次表達這個主題。

早2018年的時候,導演石之予還導演過一部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短片,《包寶寶》。

在那部短片裡,同樣有一個控制慾超強的媽媽。

那位媽媽將一個小包子呵護長大,怕他受傷害,怕他被撞壞,怕他跟別人跑了。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但當小包子決定離開家庭時,媽媽一氣之下將小包子吞進肚子裡。

這樣愛你就要吃掉你的控制慾讓人不寒而慄。

雖然是有藝術的誇張,但不可否認,這種想將自己的孩子捆綁在身邊的媽媽的確是存在且常見的。

所以如果說《包寶寶》只是單講家長恐怖的控制慾。

那麼《青春變形記》則做到了進一步探討。

即,如何對待小熊貓所喻指的,孩子的世界。

“身為四川人的導演石之予發現,小浣熊其實與青春期的孩子有不少共同點:依賴母親、喜歡睡覺(懶散)、喜歡吃竹子(薯片),儘管這不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營養。 ”

在《青春變形記》裡,媽媽告訴美美,變身小熊貓是神仙對家族女性的祝福,幫助她們來阻擋外界的傷害。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但,既然是祝福,為什麼家長又如此恐懼呢?

這其實就像是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獲得力量,開始擁有了自我,變得勇敢而強大。

而家長眼裡,這種強大是危險的。

所以,媽媽的理由是,如果美美不舉辦儀式封印小熊貓,就會被小熊貓吞噬,無法控制。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開始,因為媽媽的渲染,美美恐懼自己的熊貓形態,躲在家裡亂蹦亂撞。

幸好有朋友的到來和關心,才讓其平靜下來,最終恢復了人形。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這也說明,只要心態平和,不搞特殊化,美美是不會一直處於小熊貓形態的。

而在媽媽口中無法控制的小熊貓。

我們在之後,美美為了掙錢買演唱會門票用小熊貓形態掙錢的情節也能看出,美美是能完全控制變身小熊貓的方式以及次數的。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所以,在媽媽眼裡,變身小熊貓是詛咒,是毒草。

但在美美的感受中,它卻是能給自己和朋友帶來力量的變化。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只是看待角度的不同,小熊貓就有了極端的對立。

其實電影一開始,美美從未對父母產生過叛逆。

相反,她和媽媽簡直情同姐妹。

一個13歲的小女孩,甚至被媽媽“洗腦”成打掃是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但當她發現小熊貓並非媽媽所說的那麼可怕,她才開始意識到小熊貓並非她口中的詛咒,這世界也並非媽媽口中的模樣。

所以,才會開始和媽媽對抗,不願意封印小熊貓。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這多麼像現實中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世界,並在這個世界找到快樂和自我。

家長卻因為不喜歡而制止,甚至是懲罰孩子。

而從長遠來看,我們再探討一下,為什麼變身小熊貓明明是神賜予家族女性擁有力量的祝福,卻到了後代,要聽從於父母將其封印起來。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這也是《青春變形記》更宏觀的一點。

它不僅講了美美的故事,更往上追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對抗和屈服。

在電影剛開始,有一張照片讓飄印象深刻。

美美跪對著爸爸媽媽,而背景裡是一張“孝”字。

這是一個極其典型的中式家庭全家福。

中國社會,百善孝為先。

有哪個中國孩子沒有被“孝道”二字影響過呢?

“聽父母的話”成為我們小時候所有行為的最終註解。

而哪怕我們成年了,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有了自己的空間,依舊會被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為他們而改變。

這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孝”字。

但“孝”不是愛,不是尊重,只是一方對一方的服從。

而服從,會讓我們變得盲目。

所以,《青春變形計》不僅展現了美美的叛逆,還展現了媽媽的聽話。

我們會看到,其實美美的媽媽李明,是美美的另一面。

她屈服了。

並且一直活在自己媽媽的管制當中。

所以,我們會看到美美最後爆發出逃時,外婆最先指責的反而是媽媽。

而在幻境中,媽媽從一絲不亂的端莊母親模樣,重回小時候那個哭成一團,害怕媽媽失望的小女孩。

言語表達中的恐懼,和美美一開始害怕被媽媽知道自己喜歡小熊貓的樣子一模一樣。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往前一代代的女性,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都最終屈服於家長的封印。

幸好的是,美美最後終於用勇敢突破了這層傳承。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你從幾歲開始叛逆你的父母?”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想讓大家回答,而是基於一個前提。

我們每個人都會叛逆父母。

只是時間的早晚,掩藏的深淺,以及內心的躊躇而已。

在《青春變形記》裡,美美最終在極度的壓力下徹底爆發,變身成一個巨大的小熊貓。

她的媽媽接受嗎?

她的媽媽還會當她是女兒一樣疼愛和要求嗎?

這種藝術化處理、如同“麵包狗”一樣,首先是以荒誕的假設,試探著傳說中世界上最無私的“父母的愛”。

它是一種不安的彰顯。

而它的B面,其實也是一種出離。

喻指現實生活中那些被逼迫到極致,最終徹底心理崩塌的孩子們。

這也使我想到了很多其他影視劇的親子關係。

就比如《小歡喜》裡,喬英子在媽媽極端的控制慾之下,要用自殺威脅換取自由。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比如《小捨得》裡,顏子悠因為媽媽的逼迫最終出現了精神問題。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他們都因為家長的逼迫最終崩潰。

甚至喊出了“我討厭你”四個字。

他們真的恨媽媽嗎?

當然不是。

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的。

他們之所以如此難受,是不明白為什麼媽媽如此愛自己,卻又如此傷害自己。

因為過往我們愛父母,但為了自己的未來,我們又恨父母。

就像網友在豆瓣短評裡所說的,“中華人人生中最大的反派往往是父母”。

如何與父母和解,是無數中國孩子窮盡一生都無法釋懷的事。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這些年來,中式家庭的矛盾逐漸被搬上熒屏。

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就像《青春變形記》裡的和解,是因為媽媽在儀式中昏迷過去,需要被叫醒。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幾乎每部講述中式家庭矛盾電影裡的最終和解,都是用極致的衝突來給人激醒。

《美國女孩3》裡,是用母親的癌症和妹妹的感染;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關於我媽的一切》裡,也是用媽媽得了絕症。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

這其實是一種悲哀的展現,因為沒人知道怎麼和解。

想要短時間結束,似乎只能以這些“要死要活”的戲劇衝突才能讓彼此頓悟,活著,遠比糾結在本來的問題上更重要。

親子矛盾變成了家人互助。

不安永遠會在,而和解也從未真正達成。

這不得不說讓人悲傷。

但不管怎樣,我們其實還是在一步步讓愛實在起來。

哪怕是暫時地、透過一些極端的假設來代入、逃避。

就像美美爸爸在安慰美美時說的: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亂七八糟的。重點不在於推開不好的東西,而是給它騰出時間,和它共存。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如同變成小熊貓似乎是一種懲罰,但實際,小熊貓是來自於過往祖先的祝福。

它提供給美美一個全新的殼,把長期完美下壓抑著的不安、不滿等情緒釋放出來。

以一個“不可能更壞”的視角,看待過去眼中天大的問題。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

或者不好的感受、新的矛盾仍會出現。

但它們在“巨型”面前,或者都會變成一個山坳。

在攀登中我們會漸漸發現,能真正消除心中不安的,是自己。

因為至親的人,也會有他們的不安。

而我們作為彼此一部分不安的來源,或者也是種值得珍惜的羈絆。

如何和父母和解?

或者我們要先學會和自己和解。

我們自己是不是接受出現任何變化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缺陷,喜歡自己的離譜,掌控自己的情緒,認知自己的能力,堅定自己的力量。

只有當我們足夠強大,能明辨是非,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才能更相信自己要去的方向。

不被左右,也不用去為想左右我們的人過分煩惱。

甚至,當我們足夠強大時,也能讓父母安心。

能夠不做假設,並且也不怕任何假設,永遠堅定相信自己會被愛的孩子是幸福的。

同時,他們的父母一定也是幸福的。

親緣,不外乎是在陣痛間彼此安撫。

但願我們都不用做到如此極致,才能驗證這最本能的愛——

“未來的我,可能,會讓你有小小的不滿意。

但你會因為我是我,而開心嗎?”

這個中國女人只要一哭,所有人都沒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