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我是80後,在我的同齡人中,從小沒捱過打的人,特別是男孩子,少之又少。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該不該打?這個問題的答案分成了明顯的兩派。

像我這種從小沒捱過打的,答案基本比較一致,不支援打孩子。

捱過打的,有的認為孩子就是用來打的,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不成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也有堅決反對打孩子的,他們認為自己小時候捱過的打,是痛苦的回憶。

01

打孩子是好事嗎?

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書裡,還沒有說過打孩子有好處的。最近剛看的《原生家庭》,是這樣描述體罰的效果的:

就算懲罰孩子某種具體的不良行為,體罰也不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它的威懾作用是暫時的,但它引起孩子的情緒憤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體的傷害遠遠超過其短暫的約束效果。

想起日本電影《小偷家族》裡的女主人公信代,她撿到了被父母虐待的小女孩由子,把她帶回了自己的家。

信代和由子的手臂上都有遭受虐待留下的傷疤。信代抱著由子,對她說,“

如果說愛你,還打你,那一定是說謊。如果愛你,會像我一樣緊緊抱住你。”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一邊打孩子,一邊說愛,會讓孩子混淆,難道真的打才是親,罵才是愛嗎?

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

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正常的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必定是報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想法。但一巴掌一巴掌打下去,手會疼,孩子也會疼

。善意鋪就了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疼痛。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一種讓捱打的人和打人的人都痛苦的方式,應該不是什麼好事兒吧?

02

打孩子有用嗎?

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小時候捱打的人,長大後會更傾向於打自己的孩子,這也算是一種家庭傳承。

從小耳濡目染,他學會了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簡單粗暴,立竿見影。

從小捱打的人,會給父母打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化解釋”。

什麼是合理化解釋呢?簡單說,把自己無法接受的事情合理化。父母打我,是因為他們愛我,因為我不夠優秀,做的不夠好。

等他們長大後成了父母,他們也會在孩子做的不夠好的時候,用小時候父母教訓自己的方式來教訓他們。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必須承認,打孩子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方式。

比如,孩子想一直看電視,講道理無果,撒潑打滾的要看。這時候,暴揍一頓,保證乖乖關掉電視。

再比如,孩子到商場裡看到新玩具不肯走,一定要買。暴揍一頓,乖乖跟你走了。

但這種懲罰方式,真的能起到懲戒的作用嗎?

從孩子的角度想,為什麼不能看電視呢?因為爸爸打我,所以不能看。爸爸不打的時候,不在家的時候,就可以繼續看。

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因為爸爸打我,所以下次可以帶媽媽、爺爺奶奶來商場,讓他們給我買。

打孩子,只是把問題遺留到了最後,可能還會引發新的問題。

03

為什麼想打孩子?

回到打孩子的原因上,你到底為什麼打孩子?孩子做了什麼讓你那麼生氣呢?

在《正向管教》這本書裡,提到了兩種生氣,

不潔淨生氣和潔淨生氣。

什麼是不潔淨生氣呢?舉個很常見的例子,爸爸在公司,被老闆罵了一頓,心情煩躁。回到家,看到兒子在玩玩具,衝著孩子大喊,看看你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的,天天不讓人省心。

這種生氣,就是不潔淨生氣。

潔淨生氣就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比如把垃圾亂扔、摔壞玩具、打人等等。

現在想想,

曾經讓你暴跳如雷,氣得跺腳,想揍孩子的時候,有多少是潔淨的生氣,又有多少時候,孩子成了替罪的羔羊呢。

04

不打不罵,也能教好孩子

父母情緒不佳的時候,孩子惹人生氣的時候,除了胖揍孩子一頓,還有很多好的解決辦法。

1.正視自己的情緒

身為父母,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因為其他的原因,遷怒孩子。杜絕不潔淨生氣波及孩子,傷害無辜。

情緒不佳的時候,直截了當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的時候有些煩惱,想休息一下,你自己玩一會兒。

2.懸擱先定立場

懸擱是現象學的一種方法。說的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把先定立場放在一邊,關注當下經歷的事情和感受,避免做出倉促或不成熟的判斷。

帶著主觀立場就容易引來更多的抵抗和對立。所以,懸擱先定立場,避免陷入對立情緒。

很多時候,帶著先定立場,就直接把我們放到了孩子的對立面。

比如,當孩子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的時候。你是不是脫口而出,“這怎麼能不想去上學呢,你必須得去,好好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這樣你就帶著先定立場來評判孩子了。你若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去,他可能只是想陪你過生日而已。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3.不將孩子的不良行為“道德化”

比如,孩子不想分享玩具,就說孩子自私自利,孩子不想走路,就說他好吃懶做。

不瞭解孩子行為的成因,簡單粗暴的認為“不道德”,會引起孩子的負面情緒,對大人產生更多的牴觸。

4.簡潔明瞭的表達你心中“潔淨的生氣”

比如,我覺得生氣,我覺得難過,我覺得害怕。

沒必要掩蓋自己的情緒,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他才可能會感同身受。表達要簡潔明瞭。可以借鑑“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臆測的猜測的對方的感受。

比如,孩子沒有按時寫作業。

你可以直接跟孩子說,你沒按時寫作業,媽媽覺得有些生氣。

錯誤的示範,你沒按時寫作業,媽媽覺得你根本就沒把學習放在心上,你太不重視學習了,辜負媽媽的好心。

表達自己的感受,你也只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5.告訴孩子不能這麼做的原因

這裡要注意,

原因,最好是以孩子為主的表達,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而不是因為媽媽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別人不喜歡等等。

比如,你得趕緊去寫作業,不然爸爸該生氣了。——這是不好的示範。

可以改成,你得趕緊去寫作業,因為及時鞏固會讓你把知識記得更牢固。

6.恰當表達自己的憤怒

憤怒是需要表達的,但要注意表達的方式。要更多的關注孩子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比如,作弊的學生背後的需求可能是被人肯定,不愛說話的孩子可能需要陪伴。孩子有不當言行的時候,養成習慣問問自己,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可能就不會憤怒了。

表達憤怒,有三個層次:比如,孩子考砸了,家長怎麼說?

你考成這樣,對得起誰啊?——把結果歸咎到孩子身上,攻擊孩子。這是憤怒的第一個層次。

我太生氣了,我看重努力。——關注自己的需求,傳達自己的情緒。這是憤怒的第二個層次。

你這次考得不理想,遇到什麼困難了嗎?——傳達情緒,保護親子關係,目標指向解決問題。這是憤怒的第三個層次。

怎樣表達憤怒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一看便知。

生氣也是有門道的,但生氣並不是只能透過打罵來表達。恰當的表達憤怒,能夠更好的維護親子關係,也更好的讓孩子接受,改正錯誤,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就得打?如果打你,還說愛你,那一定是撒謊

7.除了體罰還有很多種懲罰方式

除了打和罵,還可以有很多種對孩子的懲罰方式。

比如,剝奪他玩最愛玩具的權利,減少看電視的時間。但無論用那種懲罰方式,都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懲罰孩子,就像上述第五條中描述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而不是因為媽媽不喜歡,爸爸會生氣。

打不是親,罵也不是愛,無論是身體暴力,還是言語暴力,都是通往地獄的道路上偽裝的善意

就像信代對由子說的,“如果說愛你,還打你,那一定是說謊。如果愛你,會像我一樣緊緊抱住你。”

不打不罵,同樣能夠樹立父母的威信,讓孩子更能聽得進去父母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