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文 / Kaforniay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還有可能改變嗎?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應該是

“你不要跟別人比,我們家裡什麼條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不需要。”

“家裡還有舊的。”

“太貴了浪費錢。”

被窮養長大的,上面這三句話都是內心習慣說服自己、經常講給自己聽的獨白。

很多人在抱怨窮養時,不僅是說父母不給我們花錢,或者花很少的錢,更多是在談論一種感受,那就是——

“我不值得那麼多錢”,乃至於“我不值得被愛”。

窮養最可怕的是心窮。

長大後,還是害怕名牌,害怕奢侈,害怕丟面子;面對喜歡的人會自卑,壓抑自己,不敢表達喜好,對自己喜歡、渴望的東西下意識迴避;喜歡比價,喜歡說服自己降低購物慾,潛意識永遠覺得自己

“不配”,膽小,懦弱,計較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這一種物質上的“匱乏感”,會延伸至精神。在精神層面,也是永遠匱乏、自卑、虛無的。

在上一代人的觀念裡,窮養的孩子更能闖蕩,更能吃苦;窮養的孩子更知道來之不易,更懂得珍惜。

其實是片面的。

真正決定孩子人格和命運走向的,並不是貧窮本身。而是這些年來,孩子被愛的方式。

所以,並不是說只給孩子花大量的錢,孩子的成長就會健康,就沒有匱乏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吝嗇的愛其實也是“窮養”,它比沒錢更傷自尊。

一、那富養是什麼樣的?

ABCD媽被全網稱為最令人羨慕的媽媽,哈佛畢業甘當家庭主婦,住上億豪宅,教匯出四個頂級牛娃。但是水平是很多家庭遠遠想都不敢想的。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ABCD媽哈佛大學畢業,目前打理家族生意,名下多家公司。ABCD爸也是哈佛大學畢業,韓國人,是韓國社長。

這位媽媽在上海市中心用一棟價值上億的獨棟別墅,還有四個孩子在社交平臺上分別稱為ABCD

ABCD媽送大兒子a去學習籃球、架子鼓、游泳,送二女兒b學芭蕾、拉丁舞、高爾夫球,同時還參加鋼琴、七件滑雪,還有馬術課程,三兒子c更是學習了籃球、小提琴、滑雪。四兒子d個小童星,經常忙碌於各個片場。

而身邊的中產階級以上的“abcd媽”,給孩子讀10萬一年的名校,孩子從幼兒園堅持到現在同步學英語,國學,甲骨文,程式設計,樂高,美術,琵琶,網球……重點是每天都堅持訓練,所有特長都堅持下來了!

要正視,富養不只金錢。買不起就是買不起,量力而為更好,不能明明買不起為了讓孩子不自卑,就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這反而會製造出貪婪。

窮養富養的差距,並不在錢多錢少,而是父母有沒有給予孩子尊重、愛、和陪伴。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有位朋友,他家有四個孩子,90年代的超生游擊隊家庭,父母都是農民,收入全靠種地。

家裡確實不富裕,可是父母從來不對我們抱怨,一向的囑咐是,好好學習,這是最好的出路,考上了,砸鍋賣鐵供你讀。雖然不能經常吃零食喝飲料,過年過節總能嚐嚐,衣服鞋子常常是穿姐姐的舊的,總是洗得乾乾淨淨。

爸爸有空就會帶我們早起跑步,媽媽總是晚上納鞋底或者織毛衣,順便看我們寫作業。爺爺為了我們不受凍,自己把羊毛搓成線,織了羊毛褲,最純正的羊毛褲,到現在還很好穿。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各自成家立業,每次回家都會聊聊童年的糗事,說說彼此的煩惱。

我可能算是窮養長大的,可是富足的愛卻足夠支撐我走過人生最難的時光,無論遇到什麼事,我都知道,結果多糟糕都不要緊,我還有家可回。

二、被窮養的孩子,長大後還有可能改變嗎?

當然可以。

要知道,物質的富足可以透過努力彌補,精神的缺口卻很難癒合。

被窮養長大是什麼體驗?如何擺脫“心窮”,重新滋養自己?

真正的精神富養,就是父母始終相信孩子,始終給孩子積極的迴應,慢慢喚醒孩子的動力、勇氣,以及克服逆境的品質。

就算沒有原生的精神富養,我們後期也可以給自己充足的滋養。

可以從2個小技巧,開始培養內在的自信:

1、

在小目標達成後學會給自我獎勵

實施自我獎勵的計劃,及時滿足自己。

逐漸向著“我可以滿足我自己的感受”的心理模式靠近,先讓自己擁有物質上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會帶動內在的安全感,讓你知道你本該可以獲得重視和優待。

2、積極的自我暗示

現在就誇自己,完成價值系統的自我重塑。

平時多留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別錯過你身上的閃光點。把這些積極的評價記錄下來,不斷重複,在心裡積極暗示自己好的地方。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圖- 來源於網路

-編輯- 林嘉茵

歡迎留言區評論互動a

“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