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養女兒這8年,我分清了哪些落後真得抓,哪些落後不要緊

分享了小D數學落後的故事,我還錄了個影片說這件事。

小D也刷到了,週末的時候和我說,媽媽,你影片裡怎麼不和他們說,我是暫時落後。

落後的時候,心態比結果重要。

哇,這小孩竟然還學會了這樣一句雞湯。我順著追問,要怎樣的心態啊?

她和我說,一個班級有第一名就有最後一名的,我們不能只看排名,我們更要看,每個人有沒有做到自己的最佳。

我真的特別同意。

一直和大家分享我們真實的故事,小D就是個特別普通的孩子,而能讓我和先生保持相對不焦慮的心態,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我們區分了,

什麼“落後”我們需要擔心,什麼“落後”我們不需要。

今天就和大家說說看。

01

我不擔心“落後”的結果

知道小D故事的朋友們都瞭解,小D從出生開始就是一直在被衡量,而且始終落後: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發展、認知……

小D當年的主任醫師說過一句話:

你盯著她落後的成績擔心沒有用,你該做的是,接受現狀,知道這個孩子的起點在哪裡,然後從這裡開始幫助她去提高,每個孩子的起點和終點本就不同。

後來,小D的確都追趕上來了,而這段話也一直影響著我,讓我改變了只看分數/結果的思維模式。

學前啟蒙、幼小銜接包括上了小學以後,我的一大修煉就是,

不去擔心一切能被衡量專案的落後,這樣反而能幫助我抓住問題的核心。

小D能從1數到10就是落後的,3歲多了還數不利索。當時就提醒自己,不用逼著死記硬背,而是去理解數數背後要培養的能力,那就是數感思維。

於是,我開始儘量多地幫助小D看到生活中的“數字”,吃水果吃零食都數出來;吃飯的時候數人頭數餐具;玩遊樂場數臺階。

這樣的數數孩子沒負擔,但卻把數數背後最關鍵的“一一對應”的概念不斷在強化。

不再糾結“數數”這個結果,小D反而自然而然學會了數數,而且還能熟練地跳著數,從任何一個數字開始的正數倒數。

養女兒這8年,我分清了哪些落後真得抓,哪些落後不要緊

小D 5歲多不認識字,因為她並沒有出現對文字的敏感。如果真要和同齡人比,那也是“落後”。

當時我又再次提醒自己,認字量是可衡量的專案,不要擔心。那麼認字背後真正的能力是什麼呢?

可以理解字的含義,可以自主閱讀,可以用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明白後,哪怕小D暫時不認識字,但這些能力我們日常都能鍛鍊啊。

親子閱讀的時候,聊聊對於故事的理解,鼓勵小D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她說的時候,我就寫下來,讓她看到“文字”的作用。

慢慢地,小D的認字敏感出現了,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她的認字很快。好多字她之前都聽過,也理解,一下子就把“字長什麼樣”和“字是什麼意思”融合了。

如今認字水平也追趕上來了,也能自主閱讀了。

上了小學後,拼音也好,寫字端正也好等等,如果對比提前學的孩子的水平,小D都是落後的。

但透過我們的真實經歷發現,這些都是技能,花點時間,只要孩子不排斥,慢慢練習,都是能夠追趕上來的。

講到這裡,其實副標題並不完整。準確來說,

我不擔心可以衡量的結果的落後,我更加關心那些不能衡量的能力培養。

提到孩子落後,父母一邊擔心一邊就評價,笨、粗心、懶、不愛讀書等等。允許我說句不客氣的話,這就是父母的“懶政”。

我們懶得去觀察孩子,懶得去認識自己的孩子,懶得去學習如何給自己孩子評價打分。

我們壓根不瞭解自己的孩子,那隻能依賴外界評價體系。而這個世界那麼大,唯一最方便的評價體系就是打分,

讓每個獨立的個體變成“標準件”。

這樣的打分體系有存在的意義,但這對於我們父母育兒只能是參考分數之一,而不是全部。

大喊擔心孩子落後的朋友們,倒不如冷靜想想,

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思考,孩子到底哪裡落後,需要什麼幫助呢?

02

我擔心“落後”的心態

當然,我有個極大的擔心,那就是擔心“落後”的心態,也就是小D面對“落後”這件事的心理。

很多人看到這裡也許會說,我也擔心這個啊,所以我才那麼擔心落後的結果啊。提前學,拼命雞娃,那孩子一直成績好,自然就有了心理優勢啊。

當然,育兒很個人,我尊重每個家庭的選擇。只不過,我從小D 3歲就深刻明白,我和她都是普通人。

我估計沒有能力可以托住她,讓她的生活永遠“領先”而從不“落後”。

那我選擇的是,在我還能陪伴的時候,從小讓她從這些暫時落後的小事裡,去

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

什麼是落後的心態呢?

具體表現為出現極端自我評價:我是失敗者,我就是永遠學不會了;行為上消極:擺爛躺平,不願努力。

那麼我們要怎麼幹預呢?其實解鈴還需繫鈴人。

這種心態其實是失去自我價值感,而孩子在未成年之前,

他們的很大價值感來源就是父母。

很多父母也許從不吼打孩子,但他們比孩子還無法接受失敗。

每次孩子的落後,他們的臉色、肢體語言都已經和孩子說明了一切:我只有很優秀,父母才會愛我。落後是不被允許的。哪怕他們言語鼓勵,但所有的話語都在暗示,下次一定不能落後。

長期處於這樣思維模式的家庭中,那麼這個孩子就自己困在了

“不能失敗”的束縛中。

所以,我們要做“託得住”父母,可以託得住孩子的最差結果,並且願意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養女兒這8年,我分清了哪些落後真得抓,哪些落後不要緊

面對孩子的落後,可以告訴孩子,有人的地方就有排名,排名不能定義我們這個人。但如果我們想提高,那就告訴自己,這是暫時做不到,我可以努力試試看去提高。

家裡不要只為成功興高采烈,嘗試去慶祝失敗,

慶祝孩子哪怕沒做到但努力的過程。

我們家最特別的“傳統”,是給女兒慶祝失敗

父母也要多和孩子“示弱”,告訴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看到,

哪怕不是“樣樣第一”,我們也能是最愛的彼此。

最後,也要引導孩子多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你開心嗎?你舒服嗎?你為自己自豪嗎?

慢慢我們都發現,原來得了第一也不一定開心;有時候輸了反而很自豪。價值多元了,心態也就好了。

一個具備良好心態的孩子,又有什麼競爭可以“打敗”他呢?

養女兒這8年,我分清了哪些落後真得抓,哪些落後不要緊

03

不要過早培養競爭意識

我們對孩子落後的焦慮,其實本質上就是“競爭意識”,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成年人的世界裡,處處都是競爭。

但我卻認為,

過早地把成人世界的競爭意識引入孩子世界,反而剝奪了孩子的競爭力。

前幾天看《十三邀》,許知遠對談黃燈。

當時節目裡有一段話讓我觸目驚心,二本的孩子對黃老師說,都說源頭活水,但我們這些不夠優秀的人,被分流了,就是“工業廢水”。

養女兒這8年,我分清了哪些落後真得抓,哪些落後不要緊

我的天哪,正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進入了二本就如此評價自己。

這些年,高考結束後總會有新聞說,孩子因為成績不利自殺。還有一些孩子低年級開始就有了自我評價說,我是爛泥,我是loser。

所以,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失利、一次里程碑沒達到,一次和“別人家孩子”比較落後而擔心。

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

有沒有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培養美好的品質和能力,讓他們能擁有面對社會、面對落後、面對自我評價的能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