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依賴心太強,性格不夠獨立,怎麼辦?

孩子依賴心太強,性格不夠獨立,怎麼辦?

關於親子教育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大多時候我們很難作出有效的分辨。

比如下面這一句:

父母的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次次的放手。聰明的父母,最需要學會的,就是適時地退出孩子的生活。

一些育兒專家甚至給出了時間表:

3歲:退出孩子吃飯;

5歲:退出孩子臥室;

6歲:退出孩子浴室;

8歲:退出私人空間;

13歲:退出整理廚房;

15歲:退出收拾家務;

18歲:退出個人選擇;

婚後:退出孩子家庭。

這樣的言論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寫成文章或剪輯成影片,也總是能引起10W+的點選評論。

但說實話,對類似的育兒言論,我總是抱有天然的警惕。

不是說這句話說得不對,而是說,我們無法判斷它對不對——我在讀很多親子教育書籍的時候,時常有這樣的疑問。

特別是很多作者“著書立說”,都是基於自身的育兒經驗(或者再加上身邊朋友的)和理解,這顯然有違一般理論研究的原則和要求。

因為“

心理學不相信個案和例子,因為隨機性和主觀性太明顯。所以,心理學家只願意相信大樣本基礎上的科學研究發現和眾多心理學家觀察的資料和總結。

這也是一直以來,我為什麼反對很多家長“手機帶娃”的原因。

東一句西一句學來的育兒知識,人家敢說,你敢用?萬一不靠譜或者就為了賺點流量別有用心呢?

所以即便是親子教育的學習,也要有自己的方法。

孩子依賴心太強,性格不夠獨立,怎麼辦?

我的原則是:讀經典,讀原著。追本溯源,正本清源。

孩子依賴心太強,性格不夠獨立,其根本原因還是親子關係構建的方向和方法不對。

魯迅有段話寫得非常好,他說: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這是我見過親子教育最好的解讀,這段話我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層,父母帶給孩子最好的是精神財富,比如安全感、幸福感,物資的都是其次。

第二層,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會給予他無可比擬的勇氣,支撐他、驅動他邁過人生的溝壑。

第三層,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這些精神以及這些精神帶來的信念,最終將塑造他的人生,擘畫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你看,好的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不是改變,不是控制,不是依附寄生,更不是破壞。

孩子依賴父母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但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沒讓孩子完成“獨立”,孩子長大了就依然還是個孩子。

所謂的“媽寶男”,說的就是這樣一類人吧。

那“獨立”是怎麼完成的呢?

看起來很難,不過說起來,也容易——讓我們仔細想想,我們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獨立”起來的呢?

大概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並在一次次的錯誤中不斷地成長。

孩子依賴心太強,性格不夠獨立,怎麼辦?

在我推薦的幾本書裡,《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有“大道理”,也有很多實用的小技巧。(強烈推薦家長朋友們讀讀,書不厚,也容易讀,幾個小時就能看完。)

在這本書裡,作者總結出來了鼓勵孩子獨立的六個技巧: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比如是穿紅色衣服還是白色衣服?吃麵條還是餃子?玩汽車還是布偶?經常給孩子一些做決定做選擇的機會,孩子長大後面對工作、機會、伴侶等才又自己的判斷力。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孩子在試圖自己穿衣服、倒水、端飯的時候,父母不要嫌棄他慢,也不要過多擔心他們搞砸了。

孩子的每一次努力都應該得到尊重,這樣他們也會更好地集中精力面對和處理問題。

3.不問太多問題

孩子放學或者出去玩,剛一進門你就十萬個問號,今天怎麼樣?高興不高興?和誰誰誰玩了嗎?為什麼沒有……孩子可能很快就煩了,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侵犯。其實大可不必,孩子想說的時候,自然會告訴你的。

太多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太大壓力,他們會擔心父母問的這些問題或者所表現出來的期待他們沒完成,讓父母失望。

4.彆著急告訴答案

父母教育孩子,“教”很重要,“育”更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父母要做的是引導——引導孩子自己需要答案——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也很重要。

培養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單純地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更有教育意義。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這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凡事不能完全依賴父母,除了我們,還要引導孩子去尋找家庭以外的——老師、醫生、朋友、售貨員等等。

我們家蹬蹬問媽媽他能不能吃巧克力,那段時間他正好每週去見牙醫馮醫生,我們就建議他自己去問馮醫生,他很高興地答應了。

有次我們陪著蹬蹬姥爺去馮醫生那補牙,他也非要躺到診椅上讓馮醫生給看,馮醫生象徵性看了兩分鐘,他還不高興,馮醫生只好又給他“檢查”了一會兒——很多小朋友看牙跟受刑似的,但蹬蹬不是,他對馮醫生有了較好的溝通和感情。

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孩子要當科學家、工程師,他還想做足球隊的主力、數學課代表,有的家長會用不恰當的方式挫傷孩子的熱情。父母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不讓孩子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和為此付出的努力。

鼓勵孩子自立自強的機會每天都會有,這六個技巧可以輕易地在生活中找到運用場景。

我們當然會擔心孩子搞砸、受傷,但孩子的進步、成長更值得我們驕傲和期待。我們也沒必要因為孩子最終不再需要我們而感到失落,每一個家長都要經歷“痛並快樂”的這個階段。

畢竟,成就孩子,讓他成為獨立完整的自己,大道使然。各自成趣。

理論摘引資料: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作者:[美國]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 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