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你陽光,孩子就燦爛;你悲觀,孩子就消極。

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正能量的環境很重要。

——鹿媽

◆ ◆

作者 | 哎呀媽

前不久,拜訪了一位許久未見的同事。

半年前她剛離婚,婚後獨自照顧女兒,出於關心,想去看看她們。

去了以後,發現她女兒變化太大了。

印象中,小女孩特別活潑可愛,不管見到誰,都一口一個“阿姨好”“叔叔好”,十分開朗。

這次重逢,她卻變得怯弱緊張,即便遇到我,也只是躲在媽媽後面,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為什麼她變化如此大?

和同事聊了半天,聽她不停吐槽前夫有多狠心,如今的日子有多難過,我才明白:

孩子多半是被媽媽影響了。

同事性格敏感多疑,一個人承受著撫養女兒的壓力,總是充滿哀傷,整天憂心忡忡、喋喋不休。

生活上,她為女兒傾注了一切。

但同時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遞給了女兒,把生活中的不如意歸咎到了女兒身上。

正因如此,孩子也愈發自卑膽怯,沒辦法和別人友好相處交流。

離開她家後,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多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的媽媽,正不可避免地養出“失敗”的孩子。

孩子的人生,始於父母的一言一行。

習慣抱怨的媽媽,不僅苦壞了孩子,還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韓國電視臺曾邀請了幾組媽媽和孩子做“

視崖實驗

”:

把媽媽和寶寶分開,彼此間隔著一塊透明的大玻璃,看寶寶是否有膽量越過玻璃爬向媽媽。

實驗開始了,媽媽一臉木訥、嘴角下垂看著寶寶。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滿臉期待的寶寶一看到媽媽,就開始爬了過去。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爬了一會,寶寶看到了“懸崖”,內心感到不安,左右為難。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抬頭望向媽媽,媽媽依舊面無表情,不為所動。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這一下,寶寶徹底慌了,笑容漸漸褪去,神情侷促不安,掙扎徘徊了幾下,原地返回。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不止是這一組家庭,其他被試寶寶都出現同樣的反應:媽媽表情僵硬,神情不開心,寶寶就會退縮、恐慌。

節目的心理諮詢師表示,這是一種“鏡子效應”。

孩子身上可以直接反映出父母的情緒。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這些負面情緒,不僅決定著孩子的喜怒哀樂,還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性格特質。

臺灣心理專家詹紅紅有次接到全職太太張媽媽的求助。

對方稱,兒子情緒特別壓抑,不管怎麼兇他罵他,兒子都不吭聲,像是沒感情的機器一樣。

直到詹紅紅走進他們的家,透過日常觀察後才發現:

小孩的問題,跟媽媽的抱怨有關。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每次張女士跟兒子說話,都特別不耐煩。

陪玩做手工,開口閉口就是“我好痛苦啊”。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更可怕的是,爸爸一下班回家陪兒子,媽媽的怨言更一發不可收拾:

“我就是看不慣你天天都陪。”

“我發現你說的都是廢話。”

“你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好嗎?”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轟炸式的數落吐槽,不僅懟得爸爸敢怒不敢言,就連在場的兒子,也始終沉默,毫無反應。

在詹紅紅看來,爸爸回家,兒子很開心興奮。

但一面對媽媽,兒子就變了樣,打不還手罵不還嘴。

這是典型的壓抑型人格表現。

孩子不是沒感情,沒情緒,而是為了減少媽媽的怨氣,他選擇了閉嘴。

作家劉娜說過,

“在這骨肉相連的懂得裡,有那個過於懂事的孩子。

他們壓抑內心的真實和自由,替忙碌的父母分憂,卻不自覺地讓自己在恐慌、企盼中承受著兩難。”

孩子以為不表達,就能維繫家庭和平。

卻不知,他越是壓抑不說,越承受著負能量的打擊,不知不覺中,喪失了喜怒哀樂的情緒傳遞。

也許他在別人眼裡很乖很聽話。

但一個說不出真實情緒的孩子,只會活得麻木不仁、沒了追求生活的熱情和盼望。

看過一則新聞。

杭州一名13歲男孩,下了補習班後和媽媽一起回家。

回家路上,媽媽嫌拎的東西重,絮絮叨叨要他拎一下。

上公車後,媽媽發現有個袋子不見了,就生氣惱火,一個勁抱怨男孩沒看管好。

車上有人聽不下去,揚言要報警,叫媽媽不要再說他了。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有氣不撒,怎麼行?

下了車找到袋子後,媽媽還不停指責,男孩終於忍不住,拿起瓶子啪啪開始打媽媽。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打完媽媽後,他還死拽著路邊的隔離欄不肯走。

即便三個警察強行將他拉開,孩子還繼續踢踹隔離欄。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一個愛發牢騷的媽媽,終於把孩子逼成了只懂得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小野獸。

連珠炮彈式的指責、吐槽,壓迫著孩子,一旦超過了孩子承受的閥限值,勢必引發更大的衝突和對立。

負能量的殺傷力,不亞於武力。

曾經,有記者採訪了一起“青少年惡性暴力”事件的帶頭人,問:

“你做這些事情,有考慮過家裡人的感受嗎?”

誰知道孩子一臉不耐煩地迴應:

“我媽?得了吧,整天只會哭慘,說什麼養出我這種敗類。實在是太煩人了!管她呢!”

心理學者李雪指出,假如父母堅持不懈地把擔心和批判投射給孩子,再好的孩子,也會被父母長期的焦慮和壓力等負面催眠搞砸。

面對一個怨婦型的媽媽,孩子們聽到是怨,看到的是怨,學到的也只能是怨,而當這怨氣沒有出口時,就只能變成暴力,要麼傷人,要麼傷己。

有句話說:

愛抱怨的媽媽,很容易生養出針尖對麥芒的兒女;

而陽光快樂的媽媽,家就是一座鳥語花香的天堂。

電影《花滑女王》中,小娜迪亞雖然出身貧寒,可單親媽媽卻從不為此抱怨。

相反,為了支援她的滑冰夢想,媽媽給予她極大的鼓勵和肯定。

小娜迪亞想要學滑冰,媽媽承諾給她最好的教練;沒有滑冰服,媽媽安慰她“會有的”。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教練嫌棄小娜迪亞天賦不足,媽媽不放棄不退縮,拼命勸說教練,爭取為女兒贏得多一次面試機會。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就算失敗,媽媽也不曾把負面情緒表露出來,而是不停稱讚小娜迪亞,誇她“真棒”。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為了讓小娜迪亞第二年能順利透過面試,媽媽每天天還未亮,就陪她練習滑冰,即便疾病發作倒地不起,媽媽還笑呵呵地跟她說:

“看,人人有可能摔倒。”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有如此樂觀開朗的媽媽,在逆境中始終保有一顆積極向上陽光的心,對小娜迪亞來說,是莫大的人生力量。

媽媽去世後,孤苦伶仃的小娜迪亞沒有一味沉浸在哀傷痛苦中。

而是不懈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站到榮譽的領獎臺,收穫屬於媽媽和自己的勝利碩果。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

如果沒有媽媽的樂觀,就沒有堅韌不倒的娜迪亞。

媽媽的陽光心態,是她夢想的種子,在那種正能量的感染下,她活出了人生該有的樣子。

好媽媽,成就孩子一生。

媽媽的好情緒,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書中談到,母愛的真正體現似乎並不在於母親對出生嬰兒的愛,而是在於以後成長中對孩子的愛。

孩子的一生,跟媽媽的情緒息息相關。

正確的愛子,是用積極、正面、感恩的態度,引導孩子勇敢淡定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朝著未來的美好奔跑翱翔。

不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苦友”,而是互相扶持、共同進步的“盟友”。

願我們每個媽媽,都能收好自己的情緒炸彈,正確釋放堆積的壓力,守護孩子的心靈和世界。

家裡多一些歡聲笑語,孩子和自己才會多一份輕鬆和陽光。

共勉。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本文圖片來自於圖蟲創意。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

設為星標

”★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孩子變差,是從媽媽成為“怨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