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挫折教育”好不好?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陪伴孩子做遊戲,但不能幫孩子完成遊戲。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讓孩子對抗失敗。

“挫折教育”好不好?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一個困境:孩子眼看著就要失敗了,到底是應該在孩子失敗之前就介入,還是讓孩子在失敗中學會一課?如果我們幫孩子避免了這次失敗,會不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懼怕失敗?

答案是,如果失敗可以避免,那麼家長最好提前幫助孩子出謀劃策、避免失敗。

有些家長們往往覺得適應沮喪情緒對孩子來說有益,因為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沮喪。

這種想法就類似於,告訴孩子他們需要學會不蓋被子睡覺,因為這個世界處處是寒冷。

但是,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她需要解決越來越難的問題,你的孩子會自然地學會如何對抗沮喪、焦慮情緒。這些沮喪情緒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多且不可避免。

如果給孩子製造多餘的沮喪情緒和逆境,對孩子來說毫無益處。

事實上,那些站在一邊看孩子失敗的家長會讓自己的孩子感到“不被愛”,孩子會覺得這是你不關心她,不在乎她的表現,是因為她沒有價值,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能有效地管理好自己,而自己的父母對自己也不關心、不願意幫助自己管理好自己。

“挫折教育”好不好?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還有另外一種相反情況。

如果在交作業的前一天你幫孩子做完一半,你的孩子就會覺得,她在偷懶、搞砸的時候,有你幫她“擦屁股”,有些要強的孩子,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具備自我管理的能力,產生自我否定。

所以,介入的方法非常重要。

如果你幫孩子制定好細緻的計劃,把龐大的專案分成一個個小部分、小挑戰,並與孩子一起制定策略,孩子在你的幫助下,自己完成了整項作業後,不僅會非常自豪,還會從你身上學到如何制定詳細的計劃去執行一項龐大的專案。

“挫折教育”好不好?家長該不該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如果失敗不可避免,那麼,你需要做的是,儘量鼓勵孩子,確保她再次嘗試的時候能成功。

比如,寶寶在家裡的地毯上搭積木,但積木每次都垮掉。你可以首先表達自己對於她沮喪心情的理解,並詢問孩子是否知道為什麼積木會垮掉。如果孩子還是不明白,你可以和孩子分享你的觀察——地毯太軟了,積木立不住,然後詢問孩子是否有辦法讓積木穩定一些。如果孩子還是不明白,你可以建議到茶几上試一試。

我們的目的是鼓勵孩子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在他們沮喪的時候,

我們會給予他們最大的鼓勵與支援,而他們才是那個解決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