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中國古代大規模的饑荒,往往由三種自然災害引起,分別是水災、旱災、蝗災,其中的水旱災害為純粹的氣象災害,而蝗災則更多的是一種由氣象災害所引起的生物災害,主要是由於蝗蟲群體發生變化以後,無數的蝗蟲集結在一起,對農產品形成巨大的破壞。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寫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裡所說的“舴艋”就是蝗蟲的一種,用舴艋來比喻舟說的是這個舟很小,可見蝗蟲本身微小的形象,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這樣一種弱小的生物,為何能夠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呢?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蝗蟲作為個體出現的時候,對人類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威脅,哪怕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也可以輕易地將其捕捉到並踩死。然而當蝗蟲後腿上的一個部位被觸碰到的時候,蝗蟲原本喜歡獨居的生活習慣就會立刻被打破,開始變得喜歡群居起來,而這種生活習性的改變,會以令人驚歎的速度蔓延,漸漸就會形成巨大的蝗蟲族群。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單個的蝗蟲壓根兒對人類沒有影響,只是當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蝗蟲聚集在一起,當鋪天蓋地的蝗蟲群從低空飛過,並且啃食陸地上所有一切它們可以食入的植物時,所造成的傷害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的人口都以農業為生,當這些農作物受到蝗災影響,而遭到毀滅性破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將失去食物,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饑荒爆發,以至於得不到食物的老百姓們只能夠忍飢挨餓,甚至於因此而失去生命。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古代每一次爆發蝗災,對於老百姓們所造成的損失都是極其巨大的,早在周朝時候的《詩經》中,中國古人就有了關於防治蝗災的記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說的是捕殺蝗蟲的幼蟲來保證農作物不受損害,但其實這種方法收效甚微。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在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次蝗災的記載,到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號召人們以“吃蝗蟲”的方式來治理蝗災,但是後來的人們在真正面臨蝗災的時候,哪怕是啃樹皮吃野菜也不願意去吃蝗蟲,這是為何呢?

古代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願啃樹皮也不吃蝗蟲?百姓:想但不能

原因也很簡單,百姓們其實也想透過吃蝗蟲來治理蝗災,但事實上卻做不到。首先是因為蝗蟲很難抓,當密密麻麻的蝗蟲群飛過來的時候,人們會認為抓蝗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然而蝗蟲的個頭很小,而且行進的速度也很快,人在體力充足的情況下,耗費很長時間可能也就抓個半斤多,而這還是在最為理想的狀態下才能夠做到的,更多時候蝗蟲群早就飛走了。

其次是因為蝗蟲的烹飪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油,而古代的老百姓們在生活中,通常是缺乏油的,就像《儒林外傳》中,沒有中舉的范進一年也吃不了幾回豬油,而在饑荒的時候,人們自然就更缺少油了,哪怕是有蝗蟲也基本上吃不下去,還不如吃草根啃樹皮來得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