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精讀媽說:孩子將來的命運,往往在12歲以前就埋下了伏筆,為孩子培養好的能力,才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作者:董若晗(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品格決定命運,童年影響一生。”

0~12歲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所以,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12歲之前養成以下4種能力,孩子將受益一生。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抗挫折能力

前幾日重新整理聞,又看到了一則讓人痛心的訊息。

揚州一名11歲的女孩,疑因家庭作業與父母產生一些爭執,竟選擇了跳樓自殺。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未及綻放的生命,便凋零隕落,這個世界又少了一抹顏色。

而最可怕的是,這只是冰山一角。

有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後面,是一個個鮮活而稚嫩的生命,是無數支離破碎的家庭。

這些孩子或因為老師的一次批評,或因一次考試失利,甚至因為不小心砸碎了學校玻璃就放棄了還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可人的一生,還會遇到更難更復雜的問題,沒有“抗挫力”的人很可能會把人生釀成一場悲劇。

但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在絕境裡也能夠逆風翻盤。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個感動全網的速滑女孩馬子惠,她在一場重要的體育比賽中,起步就摔了個大跟頭。

但跌倒後的她,絲毫沒有猶豫立刻爬起來追趕前面的夥伴。

50米、40米、30米、20米……

終於,馬子惠接連超過前面的選手,率先衝過終點,最終奪得了專案冠軍。

不得不佩服這個8歲的小女孩,遇到挫折淡定的態度。

心理學家認為,

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在智商和情商類似的情況下,“抗挫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童年的抗挫力能力,就是成年後的競爭力。

教給孩子坦然接受失敗,其實就是告訴他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畢竟,人生漫長,輸得起的人,才能贏得漂亮。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承擔責任的能力

朋友李月的兒子從上幼兒園起,就被要求每天和她一起做家務。

當時大家還調侃李月說她太“狠心”,讓這麼小的孩子幹活。

可李月卻說:“我只是想讓孩子明白,他也是家裡的一份子,也應該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一個人對“責任”的最先的認知,往往來源於家庭。

父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活動中來,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家的一分子。

當孩子在家庭中有了正確的位置,他的責任感才會油然而生。

倘若父母總是剝奪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感,當孩子走上社會,很可能學不會為人生負責。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王頂男就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長大後的縮影。

每當鏡頭掃到王頂男,她似乎總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姐姐讓她去工作她說“不”,老公讓她管孩子她還說“不”。

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與丈夫給予的一切。

最終王頂男因為輕信詐騙平臺,賠光了所有家當,欠下鉅款,丈夫也離開了她。

可就算這時,王頂男的老父親仍然在為女兒開脫,說騙子太狡猾了,還揚言要為女兒還欠款。

王頂男的父母最終也沒明白,正是因為他們的過度負責,才導致了王頂男人生的“破產”。

我想起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的一段話:

一旦發現孩子面對事情,總是愛找很多借口,不想做、很畏懼,那久而久之,孩子一定會成為缺少責任感的人。

反過來說,責任感同樣也是一個人行動力的源泉,而行動力往往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當孩子學會負責與擔當,人生路上才會多一片遼闊的晴空。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語言表達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卡內基說:“一個人的成功,有15%取決於技術和知識,85%取決於語言表達。”

語言是他人認識你的窗戶,你說話的內容、語氣,都是你的名片。

杜華的兒子趙楚萇,曾在《變形記》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節目開始,趙楚萇找姥姥要iPad,姥姥沒有及時拿出,他居然說姥姥“聽不懂人話”。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孩子對長輩說出的話。

變形開始後,他和幾個小嘉賓一起去山上砍柴時,他像個小霸王一樣指揮著別人幹活:

“我想回家了,你們快砍,砍吶!”

氣得別人直接把斧頭丟給他,讓他自己砍。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童言無忌,多的是言為心聲。

一張尖酸的嘴巴背後,再多的優點也會黯然失色。

而那些會表達的人,一張嘴就贏了。

臺灣作家劉繼榮曾在書中講過她的女兒:

女兒的成績在班裡一直是中等,但卻不妨礙全班同學想要選她做班長。

同學們喜歡女兒的理由有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幽默。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說過:

“人生的困擾,說到底,十有八九,問題都出現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說到底,十有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語言是心靈的折射,會說話的人往往懂得關注對方內心真正的需要。

在我們看重學習成績時,世界已經在悄悄獎勵那些有表達能力的孩子了。

好好說話的力量,絕不可小覷。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獨立自主能力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在《巨嬰國》中寫道:

“有些中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這些人從小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但到了社會中才發現,他們只是長大,根本沒有成長。

記得之前看過一則啼笑皆非的新聞。

一位小夥子因為開車看手機,沒注意追尾了盛先生的車。

小夥子慌慌張張下車後,第一時間不是報保險,居然是打電話給媽媽。

當盛先生追問小夥子後續理賠問題時,小夥子一概回答“我得問問我媽。”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而最讓盛先生意外的是這位小夥子的年齡,他已經30歲了。

一個而立之年的小夥,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居然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如出一轍。

真的是巨嬰本嬰了。

而每一個巨嬰背後,一定有一個過分溺愛的父母,孩子在他們的過度保護下,漸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但養育孩子,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這樣孩子才能夠在未來獨自面對變幻無常的世界。

樊登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十分注重培養女兒的獨立性,經常鼓勵女兒自己解決問題。

女孩14歲時,自己收拾行李,獨自飛行了27個小時,去美國留學。

到達後,才知道美國不允許15歲以下的孩子單獨飛行,女孩被扣在機場。

女孩給爸媽打電話告知情況,面對爸媽的擔憂,她卻淡定地說:

“讓我試試自己解決。”

最終,女孩透過自己一系列的解釋與證明,讓警察為她放行。

女孩的獨立與果敢,與平時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

一個孩子在長大後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獨立性,要具備能夠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以這些為基礎,才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12歲之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4種能力,他將受益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孩子將來的命運,往往在12歲以前就埋下了伏筆。

抗挫力,是孩子跌入谷底的救命草;

責任感,是孩子實現價值的通行證;

表達力,是孩子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獨立性,是孩子走進社會的底氣!

為孩子培養好的能力,才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變現營2。0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