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開始

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家長很容易把關注的重點聚集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認為其他都微不足道,但其實小學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階段。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更容易結交朋友,更受歡迎。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開始

01

習慣是什麼?

習慣,是在後天形成的、並逐漸趨於穩定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的角度看,習慣是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彆扭、不自然;從腦機制的角度看,習慣是在重複出現的、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是大腦皮層上的興奮點之間建立起來的鞏固的暫時神經聯絡。因而習慣具有相對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習慣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力,所以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

例如,孩子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後,一到吃飯的時間,便會自覺洗手、準備吃飯;倘若不讓洗手,他反而覺得難受,覺得手不乾淨,連飯也不想吃。

由於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行為,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倘若壞習慣一旦養成,再去糾正,會引起個體不愉快的體驗,下意識想要抵抗。這也就是糾正壞習慣的困難之處。

02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自理能力開始

眾多調查均顯示,中國孩子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缺乏自理能力。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學、畢業工作都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例如,父母送大學生上學、住校學生回家時帶回一週的髒衣服、家長替孩子打掃衛生等。自理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是社會適應的組成部分。它對孩子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依賴性強,難以獨立。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要依賴他人,做好其他事情又談何容易。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容易缺乏責任感、意志薄弱。自理是對自己負責的最基本的表現。“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自理能力弱的孩子,遇到困難容易寄希望於他人,容易退縮,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不承擔責任。

自理能力並非是一些簡單的、動手不動腦的生活技能,它主要包括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自理技能。

自我服務的意識指孩子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這需要從小培養,進入小學後家長更要重視。一旦錯過小學這一重要培養期,便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培養孩子在這方面的習慣。當孩子有正確的認識後,便會更自覺地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別人。

自理技能指一些基本的現實生活所必須的技能。例如,學會做家務、學會照顧自己等,在幫助孩子學習自理技能時,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自身能力進行調整。

各年級需要學習的自理技能

低年級

會整理書包、文具和玩具

會佩戴紅領巾、穿鞋、繫鞋帶

會洗紅領巾

會保管物品

會洗漱洗澡、穿衣會熱脫冷添

中年級

學習用品會分類擺放

會掃地、擦門窗,會擺放清潔用具

會理書桌、洗內衣襪、洗碗筷

會獨立乘車

會獨立採買物品

會鋪床疊被、佈置自己的房間

會修理自己的玩具

高年級

會為自己加熱飯菜、燒開水

會整理自己的書櫃、衣櫃

會摺疊自己的衣服

會就醫吃藥

會熱情待客

會合理使用金錢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