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禮記》記載:“過故鄉,則必徘徊焉”。古時的遊子因為遠離家鄉,故而對於故鄉總是有著強烈的思念之情,因此每當遠方的遊子迴歸故里時,都不願離開自己的故土。往往這些天邊遊子在去往一個地方而路過故鄉時,若不能長時間停留也會多駐足徘徊。可以說“過故鄉則徘徊”是每個遊子在經過故鄉時,對故鄉最好的一種表達思念的方式。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歷史上很多文人才子都用筆墨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諸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漢樂府民歌《悲歌》的“遠望當可歸”。思鄉一直都是每一個國人心裡最難以掩蓋的情感之一,古人將自己的思鄉寄情於眼中之景上,近代詩人余光中更是將鄉愁比作一枚郵票和一張船票。每一個遊子書寫在紙上的故鄉,都是他們自己對於故鄉思念的寄託。

20世紀的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鉅變。這一過程中有屈辱,也有自強,有生死離別,也有重聚,經歷過戰火摧殘,也有涅槃重生。生活在這一世紀的國人,有不少因為戰爭原因在不情願中被迫離開祖國,而這些遊子有很多又時刻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國。有些遊子如果自己不能重歸故土,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刻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浙江溫州就有一個這樣的遊子,他不得已被迫離開中國,意外留在非洲,娶了非洲一個部落的酋長之女,並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成為非盟委員會主席,在有了自己的家室之後,經常帶著自己的妻子孩子回到祖國探親。同時這個孩子對祖國有了越來越深厚的情感,尤其是當他回到浙江溫州後,更不願意返回非洲加彭。

這個孩子就是讓·平,他的父親叫程志平。上世紀程志平為了謀生被迫前往法國,1933年在法國闖蕩的程志平來到加彭進行瓷器買賣。彼時的加彭還是法屬殖民地,進行完瓷器買賣的程志平本想返回法國,結果因為誤了船期而被迫留在了加彭。此時的程志平不僅沒有工作也無法返回法國,好在這時候的他偶遇一家麵包房師傅病故,便去應聘。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在麵包房工作三年之後,為了發展程志平搬到了埃丁布埃州,憑藉自己的能力,他很快成為當地頗有名望的人之一,同時娶了首領的女兒為妻,正式開始在加彭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程志平也有了自己的後代,孩子滿月時,他帶著孩子去接受洗禮。為其洗禮的神父給孩子起了一個教名“讓”,於是這個孩子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讓·平。

而後程志平的生意越做越好,在一次全球的經濟危機中,面對公司裁員的情況,他沒有放棄任何一名員工,這也成功讓他成為加彭木材業的龍頭。程志平更是憑藉自身能力和妻子的幫助,成功走進政界,成為州議會議長。在當地人民出於對他的愛戴選擇他作為市長,直到自己身體透支依然選擇服務人民,1985年程志平逝世,葬禮上享受國葬禮遇。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程志平一生都想回到故鄉,可惜的是直到逝世,程志平也沒能得償所願,好在他的兒子讓·平代替他完成他最後的遺願。讓·平繼承了父親刻苦好學的品質,在巴黎第一大學學習期間成績優異,是加彭眾多留學生中的佼佼者。當他大學畢業時,正值加彭建國十週年,因此讓·平和政界的關係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巧合。

建國十週年不僅讓讓·平步入政界,也成功讓他走進國際舞臺,在教科文組織,非統組織和非盟以及不結盟組織等國際組織上,都有他的身影。二零零三年十月,在世界溫州人大會上,讓·平作為加彭外交部長被邀請參與這次大會。時隔多年,他帶著自己父親一直以來的願望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在這之後,讓·平多次訪問這個父親摯愛的祖國。

溫州人的兒子在非洲做了總統,多次帶妻兒回中國探親,還不想回去

讓·平因為多次來到我國,對我國產生了深厚的情感,加之他的父親出生於浙江溫州,一直希望迴歸故土,所以讓·平對於浙江溫州也就有著超過其他城市的感情。讓·平每每來到溫州時,都會因為這種特殊的感情而不願意離開。也因為這種特殊的情感,讓·平可以自豪地說出:我的父親是中國人,自己是中國人的兒子。

其實幾乎每一個有著中國人血液的人都有著濃厚的思鄉之情,這是根植於中國人內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故鄉代表著人們的根。故鄉也是國人永遠的話題,每一個帶有著華夏血統的人,都對故鄉有著數不清的美好形容。鄉愁不僅是人們對於故鄉的追思追憶,也是當人們遠在他鄉,眺望遠方山海星辰時,永恆的精神寄託。

參考資料:

《禮記》

《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