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如何為他們打造良好生活?

聽力障礙的發生機率和經濟基礎、生活質量有關,越是發達的地區,先天聽力障礙的發病率就越低。相反地,欠發達地區由於育兒經驗不足、經濟條件有限,聽障的發病人數相對會高一些,而且及時得到干預治療的人數也要比發達的大城市少很多。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廣泛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幾乎以及遍及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新生嬰兒能在出生後42天裡得到聽覺檢測,及早發現並解決聽力障礙問題。對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問題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何更好地進行矯正也成為了熱門話題。

聽力障礙所帶來的語言問題不同於其他語言障礙,孩子從出生便天生罹患,其語言矯正方法也和其他手段大有不同。可以說,這是一個複雜且非常專業的領域,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而普通家庭對抗它的手段相對有限。

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如何為他們打造良好生活?

聽力障礙,不止語言問題

聽力障礙導致的言語異常是一個過程,體現的主要是聽覺系統和語言系統間的關係。“

聽覺-接收-儲存-分析-處理-構音-運用

”,這一連串的行為表明語言資訊從被聽到到實際應用的過程。

聽力障礙使得孩子從初始的聽覺接收就出現問題,沒有了可以學習和模仿的物件,語言的產生無異於天方夜譚。語言是一種表徵符號,它不只是具象事物的代表,音調、節奏、快慢的變化也能展現出說話者不同的情緒和情感。

語言障礙只是聽力障礙帶來問題的其中之一,繼而引發的

社會適應能力、情緒控制、學習

等諸多方面的落後和發育遲滯才是我們最應該擔心的。為什麼我們不太談及語言障礙呢?從我們的立場來說,聽力障礙帶來的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是完全可以治癒的,但孩子的人格發展卻是需要多方努力才能進行的。

比如說,聽力障礙兒童普遍存在自卑、孤僻且暴躁易怒的性格,對家人“重拳出擊”,對外界則“唯唯諾諾”。他們的應物能、應人能都有顯著落後,而且對於需要努力思考的領域也不很感興趣。

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如何為他們打造良好生活?

不要誤會,我們說的都是已經佩戴助聽儀器的患兒,而不是尚未進行醫學干預的孩子。即使他們已經能聽到外界聲音了,但長久以來模糊的聽覺早已讓他們的一些性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初步定型。即使長大後,他們也可能因為一件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與人發生爭執。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說話?

聽力障礙導致的語言問題多為語言發育遲緩和構音障礙,主要是因為聽覺缺失帶來語言刺激減少。相比於健康兒童,家長要做的工作較為繁重,也更強調耐心。在佩戴助聽儀器後,語言矯正配合適當的家庭訓練是唯一能讓寶寶恢復健康的方案。

1.

語言環境要單一

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中樞幾近空白,而且比正常同齡人晚上一段時間才正式接觸語言。所以,語言的單一性就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是同鄉,可以用方言教孩子說話,如果不是同鄉,就要用普通話進行訓練了。總之記住一點:語言一定自始至終只能有一種。

2.

寓教於樂很重要

聽障兒童大多都沒有耐心,且容易暴躁。常規的訓練有時不能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父母就可以透過一些小遊戲來訓練孩子的基礎能力。比如吹泡泡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呼吸,數數可以訓練肺活量等。

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如何為他們打造良好生活?

3.

矯枉過正是關鍵

在這裡,矯枉過正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對於語言障礙非常嚴重的孩子來說,想要恢復語言健康,訓練難度和強度就必須更高一些,否則在矯正結束後,孩子會因為種種原因而放棄對於他們來說較難的發音方式。

4.

語言刺激保質保量

家長對健康的孩子即使不主動進行語言訓練,大多數也能自行學會說話。聽障兒童則不然,他們的年齡大、基礎弱,語言刺激必須給足給夠才行。在平時,爸爸媽媽給寶寶講故事、聽兒歌都是基本操作,父母必須沒有間歇地給孩子灌輸語言資訊,並且引導孩子主動表達才行。

聽力障礙兒童本就患有生理疾病,家長和全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們重新恢復健康。另外,在關注語言障礙之餘,也要著眼於人格的培養和最佳化,以語言矯正為主要手段,家庭訓練為配合方法,才能讓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