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一天晚上,爸爸發現孩子的胳膊上有一塊淤血,仔細一問,才知道是他的同學要孩子替他打掃衛生,孩子不想替他打掃,就被同學扭了兩把……聽到這種情況,爸爸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了學校。

他在學校瞭解到的情況有些令人擔憂:孩子在班裡無論是學習、值日、還是文體活動都比同學們慢半拍,還經常鬧一些笑話。同學們拿他開玩笑,他也總是把頭一縮,不懂得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一來,同學就忽略了他的感受,對他變得無所顧忌了,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拿他出氣。

孩子的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兒子之所以被欺負,與家庭教育方法有著直接的關係。孩子是家裡的三代單傳,父母和家人對他十分關愛,幾乎把他生活中的一切全包了下來,沒想到大人們“全包式”的撫養,影響了孩子自尊自強性格的建立。

事實證明,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事情、困難都替孩子解決,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鍛鍊生活能力的機會。

孩子的自尊心不強,膽怯柔弱、缺乏信心並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父母多給孩子一些賞識、鼓勵、引導、鍛鍊,耐心細緻地幫助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成長為自尊、自強、自信的人。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弱小的,而應該從小就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力量。應該為孩子創造恰當的機會,透過積極的鼓勵和賞識,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培養孩子的自強。

俄羅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家人到森林中去度假,有爸爸、母親、五年級的託利亞和4歲的薩沙。

突然雷聲大作,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

託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媽媽,似乎她並不怕淋雨;而媽媽卻又把雨衣給了薩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

薩沙問道:“媽媽,託利亞把自己的雨衣給了你,你又把雨衣給我穿上,你們幹嗎這樣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更弱小的人。”媽媽回答說。

“那麼,為什麼我保護不了任何人呢?”薩沙問道,“這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媽媽笑著回答說。

薩沙朝薔薇叢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滂沱大雨已沖掉了兩片薔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自衛能力。

“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自豪地說。

“是呀,現在你是強者啦!”媽媽這樣回答他。

四五歲的孩子雖然是非常弱小的,但就像文章中的薩沙那樣,他並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人。這就是孩子的自強。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過分地照顧甚至溺愛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傷害。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視做自身的一個附屬物,而沒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獨立的一個人。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廈,那麼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是撐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強的人,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培養孩子的自強意識,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自強作為人的一種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次次面對困難、戰勝困難、超越自我中培養出來的。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孩子難免要面對各種與人競爭的場面,如果沒有參與的勇氣而且長期採用迴避的方式,孩子的自強很難建立。因此,應該鼓勵孩子多參與一些競賽類活動。開始時可以在家裡玩一些要分出勝負但又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活動,如剪刀石頭布、下跳棋或飛行棋等。父母要引導孩子憑興趣參與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孩子賞識和鼓勵,激發孩子進一步參與的興趣。然後要逐步鼓勵孩子參與到社群、學校及社會上其他競賽活動中,從而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參與意識和良好心態。

不管什麼情況,要相信孩子並不是弱小和怯懦的,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機會和時間,讓孩子獨自面對挑戰,讓孩子在挑戰中逐步認識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自強的人。

當孩子受別人欺負和侮辱時,要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反抗。你可以說:“他欺負你是不對的,你應該和他說明!”

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不要認為孩子是弱小的而無法面對困難,而應該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挑戰。告訴孩子:“你的力量很強大,相信你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