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免領資源)透過妹妹識字,找到了識字和閱讀之間的平衡點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能接受,家長能堅持且樂於其中就是最好的。大人老想著孩子學什麼都快速有效,有太大的功利心就不好了,當孩子做不到時,就會覺得焦慮。

感嘆一下妹妹的識字歷程。因妹妹的到來,錯過了哥哥近四歲時識字敏感期。那時的哥哥也是每天樂意跟著洪恩識字APP學上十分鐘,連續一段時間認識了上百字。後因妹妹的出生,我沒了任何閒暇時間,再引導鼓勵哥哥認字了,慢慢哥哥把所會的字也都扔回了“爪哇國”。等到哥哥五歲半才堅持每天半小時,從他自己的名字開始學起認字識字並寫出。直到現在哥哥對字詞的掌握,都是我和孫先生苦苦硬撐著,必須要親力親為的事,因為發現哥哥對字詞的掌握,再也不是一件敏感的事了。哥哥錯過了透過閱讀影象識字期,看圖獲取資訊屬於直觀的形象思維,更符合幼兒的生理發展。而識字需要孩子在腦海中進行二次加工轉化成形象,然後再接收,屬於抽象思維。雖然哥哥一直沒間斷過看書,但他對字詞的書寫,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很少自己去“研究”“內化”寫出某個相應的字,除了非常喜歡的“東西”涉及到的字詞稍稍感興趣自學一下。

前車之鑑,鑑於哥哥識字的情況,妹妹就有了更系統更完善的識字過程。一定要抓住孩子識字敏感期,循循漸進的引導下去,這樣大人孩子都會受益匪淺,事半功倍。當你發現孩子不滿足於圖畫展示的內容,開始把注意力從「讀圖」轉向「讀字」上。開始詢問「這是什麼字?」「這是什麼意思?」,這其實就是孩子識字敏感期(4~7 歲)的到來,這時候就可以順勢引導了。幼小銜接會讓孩子有前期優勢是肯定的。但效果能持續多久,對孩子後期的發展有無裨益,至今無人可以證明。因此,需不需要,得看自己孩子當時的狀況,和TA的心理。家庭對孩子的支援,以及持續對孩子進行思維啟蒙,也很重要。

(免領資源)透過妹妹識字,找到了識字和閱讀之間的平衡點

如果你經常給孩子讀繪本書籍的話,會發現孩子能早早的,也可能是剛會說話時,某一天拿著一本書指給你,說出某本書的名字。當時你正認真聽進寶寶的話,你可能會欣喜如狂的想,甚至會奔走相告身邊的家人,寶寶認識字了!但其實這是一個假象,一直以來我都因兩娃早早的,幾乎讀出他們所愛看的每本書的名字或書中某行字,而認為他們那麼小就能自學了,其實不然。2~3 歲的幼兒是不認字、不關注字,但是他們喜歡聽「字」,而且尤其喜歡模仿家長讀的文字中有趣的「象聲字」「疊字」。直到我一筆一劃,翻來覆去,無數遍的教哥哥讀出寫出他自己的名字時,就對幼兒自學認字有了懷疑。尤其妹妹幾乎能把超級喜歡的《小豬佩奇》書倒背如流,而當指給她某個字時,她卻不會相應的讀出,甚至把書名倒點著讀,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那幼兒是怎麼早早讀出書名或某句行字的呢?這可以說是人天生的一種“本領”,因為無論是誰從出生那天起,最能刺激大腦發育的是色彩和聲音。因為對彩色圖片有近似乎天性的敏感,再加上父母柔和的讀書聲,結合聲色,潛意識下孩子就很快讀出這些。而且2、3 歲前的幼兒看圖書,主要關注的就是圖畫, 他們喜歡圖畫的色彩、變化的結構和線條,而且圖畫讓他們能夠快速識別圖書中傳達的資訊,也就是他們看圖就能明白故事說的是什麼。讀寫就是超越時間和空間侷限的交流,透過閱讀和書寫,我們可以把思想具體化,但是讀寫能力不能自然獲取,必須得透過系統的學習才行。當具體到抽象死板的字詞時,孩子就需要從頭一一學起了。這就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時候開始學最好呢?這裡要區分兩件事:認字和閱讀。認字,不管用什麼方法,繞不開機械記憶的過程;閱讀,需要激發出理解力。當然不是說識字必須是個死板的過程,完全可以利用聲音、色彩圖片、玩遊戲學起字詞,從讀圖繪本遷移到字書。當閱讀到一定階段,只讀圖,讀不出更豐富更復雜的資訊,就需增加純文字這種閱讀方式,這也就促使孩子從讀圖書到純文字書的過渡。

我育兒觀點一直都是:根據孩子的興趣來推。這主要是考慮到孩子也不是揉圓捏扁任我塑造的,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節奏,還有自己的脾氣,順著毛摸,順著勢走,瞭解孩子的狀態,知道要達到的目標,在種種因素之中找到一個平衡。所以從妹妹七八個月開始,我每天必做的事:繪聲繪色地給她讀二三本繪本,甚至更多。從認字計劃提上日程以來的半個月,每天結合讀繪本書籍;塗、畫、連線《邏輯狗》或兒童畫報相關思維遊戲書三頁;讀聽古詩一首(就是我聲色並茂的讀,妹妹聽不聽,讀不讀由她);玩《寶寶學習漢字》APP二十分鐘左右;一天之中,我、孫先生、哥哥誰想起來,就隨手在黑板上寫出APP裡相關的字,考一考妹妹是否認得。我再把APP裡妹妹會的字,彙總打印出來以備日後重複,提升。就這樣妹妹的堅持,加上身邊人的引導,妹妹把三十個字幾乎都認識了,會背出四五首古詩了。妹妹自己也是小有成就感,當指認出黑板上或書中某個字,背出聽過的古詩時,就昂起小小的頭,兩眼放光的要大家給她“點贊”。這時,我或爸爸就會豎一下大拇指或說句“寶貝又進步了,又多認識一個字了”或給她紅撲撲的面頰上粘個“獎勵貼”。總之妹妹喜於言表的樣子,真真有點得意忘形了起來,但她會接著說“媽媽,明天我們接著學哦”。

(免領資源)透過妹妹識字,找到了識字和閱讀之間的平衡點

孩子認識世界是從認識形象開始的。先看到,摸到,感受到「蘋果」的形象,才能將「ping guo」的發音跟眼前這個又紅又圓的物品相關聯,最後再抽象成文字「蘋果」。而文字的學習是將語音與形象關聯,再把形象抽象為符號的過程。現代腦科學的研究已經證明,記憶的發生、儲存和提取是高度相關聯的事件,這樣,提取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識字與閱讀並存,可以用適合的方式提高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如走在街上,看到各種指示牌、廣告牌、招牌等,都能聯絡實際,引導孩子識字。

最後想說的是,語言文字是基礎,不識字確實會影響孩子自己讀題,但只是識字也還是不夠的,真正理解題目的要求,需要的還有理解能力。孩子肯定是需要大人教的,但不用過度。根據自身孩子的情況,去評判和定製具體的方式。孩子自身情況,其實也是因環境,周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親子共讀。由此來說親子共讀非常重要,因為孩子首先要感興趣,才會願意去學。其實早期識字,可以看做一個透過共讀提升孩子興趣,並引導孩子海量看字,再結合實際環境再重複加深記憶的過程。因每個孩子不同,學習習慣、心態、環境都不同,不能用一個方法套所有人。不過家長以輕鬆心態,透過更大的標準,來更客觀地看待孩子,評判孩子水平進一步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焦慮。由於每個孩子差異太大,焦慮也沒有用。家長能堅持的引導,還有愛和支援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