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年人最大的固執,不過是“我知道,但我不改”

華章妹說

人不接受教訓,人生的錯就如同扣紐扣一樣,一個錯了個個錯。其實那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能夠把自己“歸零”的人,反倒越不會“歸零”。

不斷“歸零”就是一種上升與提高,也是一種難得的積澱。

以下,Enjoy:

成年人最大的固執,不過是“我知道,但我不改”

作者:Ray先森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有時候我們還會用另一種說法去解釋,也就是“軸”。

更可怕的是,每每遇到這樣的人,不僅要浪費更多的時間去和對方溝通解釋,更難堪的是說完之後對方並沒有太多的變化和改進,然後繼續保持現狀,無怪乎黑格爾說: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

成年人的世界一旦變得封閉,訊息變得滯後,視野變得狹窄,隨之而來的必定是心態上的固步自封和抗拒性迴避,久而久之,對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改變。

我知道,但我不改。

對,你說的什麼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不改。

什麼都不改,意味著什麼都想保持現狀,然而世界的終極命題就是變化和發展,於是差距和代溝也就是這樣產生了。

固執的人,談不上有多壞,只是很多時候他們忽略了事物發展的本質:

就像螳螂揮舞前臂妄想阻擋世界車輪的前進,註定是一場失敗的堅持。

01 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不改變自己不願改變的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到一群人,這中間有支援死刑的,也有反對死刑的,然後給他們同時讀一份關於死刑威懾效果的材料。

其實這個材料就是講,死刑到底有沒有威懾效果,在哪些情景下有,在哪些情景下沒有。材料本身沒有太多的傾向性。

但是這兩撥人讀完之後,結果發現:

支援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援死刑了,而反對死刑的人更加反對死刑了,而且他們都聲稱這份材料給他們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人們大機率只想要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

這種對資訊的拒絕接受,甚至是曲解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心理上的保守主義傾向,即傾向於忽略,

甚至曲解和自己原有觀點相左的資訊,不改變,或者說是極慢地改變自己的原有觀點。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難解釋生活和工作裡的種種現象,就像你勸一個人不要吸菸,而對方當然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但是身邊很多人都在吸菸,而且自己也沒什麼大毛病,於是就接著吸。

甚至他還會說:

“人家隔壁的老李都40多年的老煙槍了,也沒見他有什麼不對勁的,我這一天抽一根能出什麼問題?”

每個人都傾向於尋找,或者相信那些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甚至會將一切的資訊解讀為支援自己的證據。

你勸他不要抽菸的時候,他會說我就抽一根。

你勸他不要喝酒的時候,他會說喝一點沒事。

你勸他沒事多學習的時候,他會說學習沒用。

你說的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改。

人的思維一旦形成定勢,除非他們遇上重大改變,否則他們依然會按照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如果化用北島的一句詩句,那大概是:

固執是固執者的通行證,偏見是偏見者的狡辯術。

成年人最大的固執,不過是“我知道,但我不改”

02 放棄無謂的固執堅持,

放棄無效的沉沒成本

眾所周知,武漢還是在一個建設中的城市。

大概是1995年前後,武漢就開始了房地產開發階段,等到我上小學的時候武漢的房地產行業已經非常發達了。

但是那個時候開始,就聽到我爸爸身邊的很多人開始唱空房價,說中國的房價是泡沫。

因為房價的上漲也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線,偶爾也會有小波動,可特別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只要有某一個地區或者有一個很小幅的向下調整,他們就會解讀為這是支援他的空頭理論的,但是其他大片地區大幅地上漲,他視而不見。

但是時間和現實沒有騙人,20年過後武漢最北邊已經開發到新洲地區,最東邊和鄂州的葛店接壤,即便是最偏遠的三環外好一點的房價都已經飆升到12000以上,而當初那群唱空武漢房價的叔叔伯伯們,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不是他們當時沒錢,而是他們根本不願相信將來。

為什麼總有人如此傾向於維護自己的觀點,而對現實情況視而不見?

經濟學有一個說法叫“沉沒成本”,指的是一種過去而不可挽回的成本和費用,為什麼很多人固執己見?

因為我們在形成觀點的時候,耗費了時間、金錢、精力、甚至情感。

當年5000一平方的房子都沒買,你現在告訴我漲到了8000?不買!

結果過兩年,當年8000都沒買你告訴我漲到12000了?還是不買!

這些思考已經對你未來的投資毫無意義,但是它的存在會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立場。

於是,差距和代溝就這麼產生了。

這兩天聽到一個段子,剛好可以用來解釋上面這段話:

女人其實很簡單,一旦遇到她喜歡的男人,她根本不怕被騙,因為她自己會騙自己。

這不就是典型的被沉默成本所耗盡的表現嗎?

明知他是渣男,可是都投入了這麼久,說不定他是真的愛我?

明知他對你沒有意思,還戀戀不捨,說不定他明天回心轉意了?

明知他要和你離婚,還心心念念,畢竟老夫老妻過了這麼多年?

一旦被這些所謂的沉沒成本捆綁在身,就如同身上的枷鎖心頭的包袱,永遠再難甩掉。

有時候,我知道,但我不改。

這並不是一種值得稱讚的堅持,而恰恰是一種應該被擯棄的愚昧。

成年人最大的固執,不過是“我知道,但我不改”

03

忘記你的立場,

讓自己的一切想法歸零

很多人知道大前研一這個人是從管理學開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大前研一早年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時,學習的專業是應用化學。

而這個專業最大的應用方向是在石油上,為什麼從石油化工專業跳槽到管理學?

這其中離不開他的“歸零心法”。

在大學一年級,大前研一讀到了一篇美國學者發表的論文,論文中說,根據對目前世界能源儲備的現狀預估,全世界的石油資源會在30年後枯竭。大前研一深受震動,於是,他決定轉而研究可以取代石油的能源核能。

這被大前研一稱作是自己的第一次歸零。

本科學習結束後,他考進了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原子核工學系。然後,他到美國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還是研究核能。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後,大前研一進入了日立公司,被派到日立工廠核能開發部爐心設計科。那時候他的夢想是,要製造由日本人自己設計的原子爐。

但是,後來東京電力覺得自主開發技術十分困難,決定放棄自主研發,直接從通用電氣引進技術。知道這個訊息後,大前研一就在加入日立的第二年選擇辭職。

那一年他29歲。

大前研一把這稱為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歸零。

而大前研一進入到麥肯錫做管理工作,屬於無心插柳,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被一家人力資源公司推薦到麥肯錫面試,而且居然透過面試,很多看起來不可能或者不搭邊的事情,卻總能在他那裡被完成。

但是用大前研一自己的話說就是:

“因為這條生路是我自己判斷、自己選擇的,知道錯了,只要立刻歸零再做修正就是了。如果發現自己的假設是錯的,重新做假設,再次出發就行了。”

為什麼要在文章裡講這個故事?

是因為常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對於一切改變和選擇常常保持著習慣性抗拒。

自己內心堆積了太多的想法,自然對其他的改變不屑一顧或者無動於衷。

那麼如何才能走出心內囚牢,接受外界的變化?

不如試試歸零法。

所謂歸零法,就是忘記你現在的立場,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張白紙。

假定自己現在一無所有,然後再問自己,根據目前所瞭解的情況,是應該做哪些事情而且不該做哪些事情。

並且做一個清單進行排序和量化,你就要果斷地改變自己的立場,選擇目前最合適的事去做。

馬伯庸曾經在微博上寫過一段話:

“走出舒適區的目的不是找罪受,而是找到一個你之前從來不知道的更舒適區域。”

而所謂的歸零法,恰恰需要的就是放棄自己的慣性思維,走出從前思維的舒適區,放棄無用的沉沒成本,永遠保持好奇心與專注力。

成人使用歸零,去修正自己的方法方向,就是勇氣。

曾經聽過大學老師和我說,他下載過某一款新聞App,只要你點選某一個新聞就會接二連三給你推送類似的內容,他說那種被強化和被塑造的感覺讓他的思維越來越不獨立,就好像一頭被人牽著走的牛,根本沒有思考的主動權。

真正的聰明人常常會喜歡不斷克服自己的固有觀念,去打破保守主義,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這樣的改變背後是強大的勇氣和過人的見識。

這份勇氣和見識之下,註定會讓他們和信奉“我知道,但我不改”的人產生巨大的差距,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那麼問題來了,有人指出你的問題之後,

你會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