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新生兒黃疸的中醫藥規範化治療

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意義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表現,大多在出生後2~3d出現,4~6d為高峰期,大部分為生理性過程,少數可發展為高膽紅素血癥,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膽紅素腦病及核黃疸,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或終身殘疾,甚至危及患兒生命。適時、有效的評估及處理對於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降低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大多數新生兒生後2~3d就隨母親出院回到家中,由於對新生兒黃疸認識不足,缺乏定期監測。當出現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時,若處理不當,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容易導致膽紅素腦病。

中國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研究協作組進行的大規模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膽紅素腦病的發病率高達收治患兒總數的4。8%。

另有文獻報道,4年內4479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重度高膽紅素血癥104 例,發生率為2。32%;膽紅素腦病32例,佔全部高膽紅素血癥病例的0。71%,佔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30。8%,其中7例新生兒死亡原因為膽紅素腦病。因此,醫務人員應重視新生兒黃疸的管理,注意出生後的規範監測、評估和隨訪,早期識別高危因素並及時干預。

新生兒黃疸治療原則

目前,新生兒黃疸有很多有效的治療手段,如光療、換血和藥物等,住院的患兒主要採用光療進行治療,大部分患兒透過治療可有效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為此,美國兒科學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分別頒佈並依據循證醫學證據多次修改《新生兒黃疸臨床防治指南》,根據小時膽紅素曲線對新生兒按照不同危險程度及不同時間段進行相應的干預建議。

新生兒出生後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在診斷高膽紅素血癥時需考慮其胎齡、日齡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窒息、顯著嗜睡、體溫不穩定、敗血症、代謝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癥。

對於胎齡≥35周的新生兒,目前多采用美國Bhutani等製作的新生兒小時膽紅素列線圖或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光療參考曲線作為診斷或干預標準參考。

當膽紅素水平超過95百分位時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癥,應予以干預。依據上述建議及指南,當考慮光療或低危、中危患兒達到或超過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南小時膽紅素列線圖中的40百分位線,且未達到光療標準時,可以開始給予藥物干預及密切觀察,必要時開始光療;在光療時也可同時服用藥物以促進膽紅素的排洩,但對膽紅素水平已達換血標準,或已出現膽紅素腦病需馬上住院換血治療;伴有膽管或消化道畸形或遺傳代謝疾病的新生兒黃疸需諮詢專科醫生;膽汁淤積型黃疸需特殊治療;對於已經出院回家的新生兒黃疸患兒,必須進行密切觀察,如未達到光療標準,可以給予藥物治療。

中藥製劑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應用

中醫稱新生兒黃疸為“胎黃”,臨床上表現為面板明黃、舌質紅、苔黃,屬高間接膽紅素血癥,中藥主要有茵梔黃和清肝利膽口服液。

1.茵梔黃

茵梔黃劑型分為口服液及顆粒劑,與退黃有關的成分主要是茵陳,主要適用於大便較秘結、肝膽溼熱且熱更重的新生兒黃疸。

一篇關於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足月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全國共有16家三級醫院參與該項研究,納入足月兒1177例。結果顯示,對膽紅素水平達到或超過Bhutani曲線低危區和中低危區分界水平(即第40 百分位線)但尚未達到光療干預標準的患兒,單獨使用茵梔黃口服液(5mL/次,2次/d,用藥5d)治療,可提高不需光療的機率或降低光療的機率;茵梔黃口服液(5 mL/次,2次/d,用藥5 d)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黃疸,可提高停光療後第3天和第5天的膽紅素水平下降率;茵梔黃口服聯合光療組的不良反應與單純光療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便>5次/d的發生率稍高,但停藥後可恢復。

另外,有報道茵梔黃顆粒聯合藍光組的黃疸消退天數明顯短於單純藍光組,但臨床研究證據級別為低質量。另一項包含7篇隨機對照試驗(RCT)的分析簡單描述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發現茵梔黃顆粒聯合西醫常規治療組共15例腹瀉,常規西醫對照組5例腹瀉,加蒙脫石散好轉,其中3例為輕度腹瀉,停藥後消失。

用法與用量:①茵梔黃口服液(強推薦)口服,1支/d(10mL/支),分2~3次服用,療程5~7 d;②茵梔黃顆粒(一般推薦)口服,1 包/d(3g/包),分2~3次服用,療程5~7d。不良反應:主要為腹瀉,建議服藥期間觀察患兒的大便次數及性狀,大便次數增加>5次/d,減量或停藥;若出現水樣便或血便,立即停藥,到醫療機構進一步診療。

目前茵梔黃口服制劑與G-6-PD缺乏的患兒發生溶血的個例尚無明確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建議 G-6-PD 缺乏者謹慎使用。

2.清肝利膽口服液

清肝利膽口服液主要適用於納差、大便較溏爛等消化道症狀明顯、肝膽溼熱且溼重的新生兒黃疸。清肝利膽口服液能促進黃疸的減退,但臨床研究證據級別為低質量。

用法與用量(一般推薦):口服,3~5mL/次,2~3次/d,療程5~7d。不良反應:噁心、嘔吐、一過性皮疹、大便次數增多,停藥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