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老人言:“人到五十,富不管2人,窮不管2事”。

究竟是哪些人,哪些事呢?歷史上有一個人最有發言權,他就是明代心學大儒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的聖人,開創了“陽明心學”,不僅是響徹千古的文學體系,也幫助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修心養性。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王陽明前半生坎坷,兩次科考都沒有實現目標,在進入了官場之後還得罪了宦官,被貶官至龍場,然而他後半生依然混得風生水起,成為了立德、立才、立言的聖人,為什麼呢?

王陽明告誡:“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四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一、窮不管2事

不管他人事

這世上所有的事情總結起來無非就兩種,一是關我何事,二是關你何事。

人到四五十,各自管好自家的事情才是真理,就算有多餘的精力,也要放在家庭和妻兒身上,不要管別人的閒事,有時我們多操心,反而會招致別人的厭煩,得不償失!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不管子女事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人一旦踏入四五十的年紀,兒女多半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不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寶寶了,也應該插上翅膀,自己飛翔了。

也許此時的你,還在為了兒女操心操肺,但是適當地放手是有必要的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雖然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由於觀念上的不和,矛盾很可能一觸即發,因此我們不要處處都約束他們。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二、富不管2人

不懂感恩的人

從年輕時,老師和父母就告誡我們要知恩圖報,課本上也提醒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

當我們處於四五十歲時,事業和家庭已經趨於穩定,此時正是感恩父母,回報社會的時候,要感謝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感謝在我們身邊默默付出的人。

如果此時我們身邊還有不懂感恩的人,一定要主動遠離,因為這些人都是典型的“白眼狼”,不要深交。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懶惰的人

如果非要把一種習慣列為“萬惡之源”,那麼這個習慣一定是懶惰,懶惰的人不僅身體不強,家庭也不會幸福。

男人如果和懶字糾纏上,則身體不強,事業不興;女人如果和懶字搭上邊,則兒女不成器,家庭不幸福。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如果我們身邊有懶惰的朋友,要主動遠離,因為他們會把我們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肆意地消耗友情來為自己的懶惰買單,長期與之相處,我們也會沾染懶惰的氣息,百害無一利。

以上就是我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粗淺認識。

人的一生,就應該讀一讀王陽明

要讀王陽明,老便我推薦大家看一看《傳習錄》,《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是很多人的枕邊書。

王陽明:“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人到五十,儘量少做2件事

再看一看《知行合一》,這裡說的除了王陽明智慧外,還有王陽明的生平事蹟,更像是人物傳記,關鍵是這兩本書都是以現代的視角,容易讀懂,而且這樣我們看的時候,也很容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擔心,這兩本是白話文版本的,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