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最為混亂的年代,這一時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政權更迭頻繁,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登場,才結束了這個亂世,開啟了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有一個黃金時代。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

。宋史在記述“陳橋兵變”時,都極力強調趙匡胤是在禁軍的突然策動下被迫做皇帝的,他本人並未參與策劃。後來也有人把陳橋兵變認為歷史疑案。不過在由社科院編寫的《中國通史》中指出,其實,疑案不疑,趙匡胤不但參與策劃了此次兵變,而且是這次兵變的幕後總導演。

那麼到底是“天命所歸”還是有意策劃,我們來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一步一步籌備、建立大宋集團並站上最高領導人的寶座的。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01天選之子的誕生

據說,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祈禱:“我是個胡人,遭遇亂世,被眾人擁戴做了皇帝,實屬迫不得已。願上天早生聖人,為天下百姓做主。”於是,明宗求仁得仁,在後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都城洛陽的夾馬營真的出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傳說趙匡胤出生的那天,趙家宅院“紅光沖天”,他的父親趙弘殷剛從外面回來,一聽夫人生了個公子,盔甲都沒卸就讓產娘把孩子抱過來。孩子抱過來時,一陣香氣撲鼻,趙弘殷驚歎:“好香!好香!真乃香孩兒也!”於是,“香孩兒”便成了趙匡胤的乳名。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當時的人不解,認為趙匡胤將來一定不凡,才會有“香氣”和“紅光”這樣的吉兆出現。加上後來他又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人們對這段降生時的奇聞更是津津樂道,大為傳頌、美化,也有了後來范仲淹的“我太祖皇帝應期而生”的美贊。

無論是明宗的祈禱還是趙匡胤出生的祥瑞,這一切都是宋人對太祖的神話。

明宗雖為李克用的養子,但他屬於五代裡面少有的開明君主,胸懷大志,他的一系列政策讓當時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可他也生性多疑,使得群臣失據,父子猜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去祈禱上天請求把皇位賜予外人呢?要求也是往自家求啊。所以這段祈禱的傳說,也不過是宋人為了證明“我太祖皇帝應期而生”編造的故事而已,不足為信。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而趙匡胤出生時的祥瑞,後人也有合理的:當時夾馬營後面大寺院應天禪院裡種了上千株牡丹,往年穀雨前後才開,那一年居然提早了二十多天開花,僧人們認為是吉兆,就點燃香燭,敲鐘擊磬,大做法事。滿園的香燭映紅了夜空,香味,也從禪院飄向了趙家宅院。這才有了“紅光”與“香氣”的奇觀。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的童年算是幸福快樂的,那時候的趙家雖不是位高權重,卻也過得安穩舒適,那時候也是五代比較穩定的一段時間,“天選之子”趙匡胤,就在這個時候逐漸長大了。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02“黃袍加身”前的伏筆

趙匡胤體格魁梧,擅長武術騎射,為人豁達,氣度非凡。正如每一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一般,他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於是,後漢初年,拜別父母遠遊,希望能找到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很快,他瞅準機會加入了後漢樞密使郭威旗下,成為一名士兵。

1。高平之戰展露頭角

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政權。趙匡胤結識了郭威的養子,當時的開封府尹柴榮,靠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柴榮的信任和重用。954年,郭威病逝,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

當時佔據太原的北漢政權看到後周權力交接,趁其政局不穩,引契丹為援,率軍大舉南侵。周世宗御駕親征,在高平大敗北漢軍隊。趙匡胤因為功勳卓著被提升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成為禁軍的高階將領。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趙匡胤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小將,為何能登上如此高位呢?

高平之戰中,畏於北漢與契丹軍的來勢洶洶,當時後周的諸多大將都產生了退縮之意,同時也對周世宗並不是那麼有信心,趙匡胤明白,這場大戰關係後周的生死存亡,絕對不能輸。

於是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堅定地站在世宗這邊,振臂高呼,帶著軍隊直指北漢聯軍,加上本身帶兵有道又勇猛無畏,最終扭轉了戰局,並奠定了周世宗的威望。

因此,趙匡胤的高升,一方面來自他自身的努力,一方面是站隊明確,堅決擁護世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與後周王室和朝廷重臣沒有什麼淵源,因此得到了世宗的信任和極大的賞識。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2。殿前諸班的建立,為“黃袍加身”埋下伏筆

周世宗極度信任趙匡胤,給了他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機會——整頓、重新組編禁軍。

親信們為了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周世宗把天下勇武之士都召集到京城,淘汰老弱病殘,再嚴格挑選,編成新的禁軍,稱為“殿前諸班”。這些工作都由趙匡胤親自一手完成。他不但在這次組編中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樹立威信,也藉此機會廣結黨羽,許多的禁軍將領都成為了他的親信。而這些親信中大部分都是後來“陳橋兵變”的主力。

趙匡胤的成功從來就不是偶然,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得非常穩健,也一直都很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且他也有一股子狠勁,確立的目標就一定會堅持做到底並做到最好。不過這時候的趙匡胤,還只是個團隊經理的角色,著重在整合資源、組建團隊,並沒有取而代之之意。但是他又非常善於抓住機會,而機會也確實眷顧著主動又靈敏的人。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03主少國疑,陳橋兵變

後周世宗其實是個很有能力也很有抱負的皇帝,可惜命太短,在959年北伐契丹的途中身染重病,被迫返回大梁,半個月後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九歲。他的兒子,剛滿六歲的柴宗訓繼位,史稱恭帝。後周陷入了“主少國疑”的動盪之中。

1。點檢之“局”

據說在北伐契丹途中,後周世宗偶然得到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的字樣,就懷疑起了當時擔任點檢(禁軍最高將領)之職的張永德。

這個張永德是太祖郭威的女婿,屬於周室的外戚,位高權重。後周世宗就把他作為了首要懷疑物件,在臨死之前罷免了他,而接任這個位置的,就是趙匡胤。自此,趙匡胤正式登上了大區經理的位置,擁有的“片區”和“團隊”是後周軍隊中最強、最團結的。

不過,我們反過來一想,為什麼後周世宗那麼巧就會得到這樣的木板呢?歷史上也有不少的例子存在,哪有什麼“上天啟示”,不過都是人為而已。一切,都是為了讓趙匡胤登上禁軍統領罷了。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2。陳橋兵變

世宗突然病逝,趙匡胤牢牢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如果說一開始他不過只是想升為點檢,那麼現在他就開始著手策劃“奪位”了。因為,已經沒有可以壓制他的人存在了。

離世宗去世僅僅半年,北方傳來急報,說北漢和契丹聯軍進犯,倉卒之際,群臣難辨真假,只能委任趙匡胤率禁軍前往禦敵。

正月初三,趙匡胤便統率大軍離開都城,當晚就抵達了開封城外四十里的陳橋驛。

此後,便如大家熟知的劇情一樣,趙匡胤在第二天早上,酒醉未醒,就被屬下黃袍加身,當場下跪高呼“萬歲”,這樣,他就“勉為其難”當上了皇帝。宋代史書也是如此記載,並極力強調趙匡胤是在禁軍的突然策動下被迫做皇帝的,他本人並未參與此事。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04兵變的真相

《中國通史》裡認為:趙匡胤不但參與策劃了此次兵變,而且是此次兵變的幕後總導演。

1。兵變前的人事調整

遠調李重進

李重進是侍衛親軍司主帥,又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位高權重。趙匡胤在世宗死後不久,就把他調到揚州,出任淮南節度使,遠離京城,使原本的主帥一職有名無實。

選擇韓通接任主帥的位置

趙匡胤這個安排非常有意思,按照我們一貫的思維,侍衛親軍司主帥這個重要位置都會安排親信來擔任,可趙匡胤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選擇了韓通。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這個韓通從資歷來看,是可以勝任的,但此人有勇無謀,性情粗暴,剛愎自用,還常常殘虐部屬,不得人心。將士們私底下都稱他為“韓瞪眼”。

把這樣的人扶上重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造成將士離心,趙匡胤或是他的親信再出面籠絡,不得不說,這一步真是高明至極啊。

抽空禁軍兵力

提前一天讓副點檢帶兵先出徵,再讓侍衛親軍司的大將帶兵與自己一起出徵,另外安排自己的鐵桿兄弟王信、王審琦留在城內,以便內外側應

縱觀整個禁軍,幾乎都和趙匡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那些有威脅的,都基本被遠調了。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2。散佈謠言,製造輿論

入侵,其實是發動兵變的藉口

此次兵變的“引子”是北伐,可這場聲勢浩大的聯合入侵,在遼史中並無記載。自陳橋兵變之後也再無人提及,僅說敵人自己逃遁。大家細品,這可能嗎?因此,所謂的“入侵”,完全就是子虛烏之事,那麼北伐,也就是正大光明地準備兵變罷了。

輿論的影響

趙匡胤是個操縱輿論的高手,無論是點檢木板事件,還是籌備兵變,他都把輿論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世宗新喪,恭帝年幼,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在大軍出征時,城裡就突然流傳出“出兵的日子,應當讓點檢成為天子”這樣的話,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少帝也有所耳聞,可又能怎麼樣呢?這一切都是在為兵變鋪路罷了。

3。安頓家屬,解決後顧之憂

據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出征之時,趙匡胤的家人都躲進了一個名叫定力院的寺院裡,以防不測。

4。“躺贏”的趙匡胤

一切準備就緒,剩下的事情就由趙匡胤最信任的趙匡義、趙普去張羅,而他只需要“酒酣”、“醉臥”,等待屬下獻上黃袍即可。

《中國通史》:千秋疑案陳橋驛,真相到底是什麼?

編輯

結語:

總的來說,陳橋兵變是歷史上一次和平、穩定的政權交接,對後周宗室也禮待有加,沒有對前朝大臣趕盡殺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也營造了民心所向、天命所歸的祥和氣氛。

趙匡胤的登位,是實力所致也是偶然。

偶然的是,若周世宗不英年早逝,他也許不會生出代位之心。畢竟,世宗所領導的歷次對外軍事行動,他都親身參與其中,而且在建立大宋集團之後,他也是延續了世宗的統一事業,也可以說,他和世宗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

實力所致則是趙匡胤的本身,他有著一般人所缺乏的胸襟、遠見和城府,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得到世宗的認可也是來自自身的勤勉、忠誠和戰功。

至於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再統一南北,那又是另一個新的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