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今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呢?

如今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的孩子沒有從前快樂了?

·

本來愛笑愛鬧的調皮鬼,突然就變得不愛說話不願分享了?

·

從前臭美愛漂亮愛表演的小丫頭,突然就變得不愛照鏡子了?

·

好奇心一直很強的他們,突然就開始覺得什麼事情都索然無味了?

不僅如此,你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眼裡的光似乎漸漸在消失,他們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心思也越來越重,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慢慢開始變了。

觀察我們周遭,一點也不難發現:

很多父母,尤其在我們中國,都傾向於“批評教育”和“挫折教育”。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謂的“挫折教育”,更像是“打擊教育”。

費爾貝恩就說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象,會傾向認為自己不好。

而孩子們與父母的情感越來越隔離和生疏,也不是因為成熟了,更多是出於對父母的“失望”。

可以說,不管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存在問題。

如今的孩子更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呢?

在書籍《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有提到:

“一直以來,人們更多關注智商和情商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人格特質和積極天性的保護與培養。”

積極教育能讓孩子感知幸福,親近社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激發終身學習的動力。

在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時候,孩子能擁有較強的承受和復原能力,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

如今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呢?

什麼是積極教育?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積極的人性教育。

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進行積極教育,無論是對於自身的完善還是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極大的意義和價值。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兼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曾經提出過:

在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的時代,孩子們究竟應該掌握什麼樣的能力才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

經過大量研究與實驗得出,目前至少有8種能力的培養,是孩子可以發掘並不被任何他人所代替的。

同理心。

人類有同理心,能夠知道別人的感情、感覺和感受。積極教育特別提倡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瞭解他人,關心他人,成就他人。

道德心。

人類的道德心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嬰兒六個月就能辨善惡,一歲就有懲惡揚善的衝動,說明道德之心有先天性。

審美能力。

我們看潮漲潮消、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會覺得很美,而機器人做不到。所以,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是積極教育的重要部分。

溝通能力。

人類有講故事的能力,我們溝通、交流、表達,傳遞資訊、資源和感情。我們喜歡溝通,也喜歡會溝通的人。

意義感。

人類需要有意義感,需要知道為什麼做這些事情。很多時候,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面的意義之外,還有別的意義。我們去吃飯,不是簡單地滿足口腹之慾,我們需要快樂,需要有人際關係,所以吃飯對我們的快樂不在於吃什麼,在於跟誰吃、在哪兒吃,這就是意義感。

幸福的能力。

人類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情能夠創造出一些特別愉悅的感覺、感情和感受;陽光照在臉上,細雨撒在手心,赤腳走在沙灘,都會讓你開心,這就是幸福力。

召喚力。

人類還有召喚力,能夠召喚很多人去做一些事情,讓別人尊重、敬佩、喜愛、追隨,這種人格的魅力就是召喚和感染力。

想象力。

人類能夠想象出地球上沒有的東西以及以前沒有做過的東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年輕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其實更喜歡想象未來;而老人、病人、憂鬱的人傾向於沉迷過去。

而這8種能力,沒有一項是透過“挫折教育”和“打壓教育”來培養的。

那用什麼培養孩子這八種能力呢?

是用愛,積極的愛

,是父母擁有著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對生活時候的慈悲、堅守、熱愛、勇氣、韌性、探索等正向品質。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積極教育,它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有全面的心理發展。

畢竟未來需要的不是會考試的人,也不是需要一個跟機器人不相上下的專業人士,而是有靈性,悟性,感性和徳性的新人才。

彭凱平教授在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中講了父母如何言傳身教,有意識地引導、保護、強化孩子的好奇心、專注力、成長型思維等積極天性。這是一本有效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行動指南。

這種積極的教育,是幾乎所有父母透過努力學習和實踐,都能做到的好的教育。

/end/

文章來源:心靈成長家園

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