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2-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這是《正面管教》原書第二章 幾個基本概念的內容。

在瞭解怎麼做之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1、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是大人用懲罰控制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的孩子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了孩子,孩子是失敗者,失敗常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贏得孩子,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時常問自己:我們這樣做是在給孩子力量,還是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

2、如何贏得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以友善、關心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

注意: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第三個並非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但只有在做到對孩子表示理解和同情,才能進行第三步或直接跳轉到第四步去解決問題。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導致的後果。

3、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2-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

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社會環境。當孩子茁壯成長的時候,就是正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當孩子處於“求存”狀態(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會表現得讓大人覺得很討厭,因為大人通常是看到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我們能把孩子的不良行為看著是“求存模式”的時候,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行為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而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對於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醒的認識。

有時候孩子們對於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並且其行為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孩子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德雷克斯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下追求價值觀和歸屬感的。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往往只是試圖在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他們抱有錯誤的想法”。這就是破譯了孩子不良行為的密碼。當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時候,先想想,孩子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我們就能儘量先控制住自己變成“爬行動物”大腦來思考了。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孩子依靠自己

。然後他們才能為幫助別人做好準備。“超級媽媽”和“超級老師”讓孩子認為是世界該為他們服務,不能學習到生活技能,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而正面管教方法任務分擔可以增強孩子的歸屬感、教給孩子們生活技能,讓孩子體驗到社會責任感。

平等

: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都有著同樣的要求,即使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正面管教是要摒棄“羞辱”,羞辱和尊嚴和尊重是背道而馳的。

犯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我們都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往往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犯錯誤是會感到羞愧的。當孩子犯錯了,教會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學習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太好了,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承認錯誤—和好(道歉)—一起解決問題。

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我們以愛的名義的各種行為,孩子是否感受到這是愛的行為?大人也會有很多不良行為,這些行為原本的目的是對孩子的關愛,但因為缺乏知識技能,變成了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感受到愛的孩子,自然會有積極的效果,體驗更多的快樂。

如果你也喜歡這本書,想一起讀,可公眾號回覆:“

正面管教”,領取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