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讀懂星星的語言,喚醒孤單的孩子!

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個專注欺騙孩子的“大騙子”!

看我的封面圖和標題,就知道這是我新開的系列!之所以開新坑,是因為前幾天被刺激到了。

上期文章釋出後,我私下問一位老家長“最近的文章看了嗎?很重要的哦!”然後她甩了我一句“有干預的意義嗎?”整個聊天氣氛充斥著尷尬的味道~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我內心尋思,底層原理怎麼就和干預無關了?難道不是讀懂孩子,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干預選擇嗎?

此前我的文章中涉及干預確實較少,理由有二:一是因為我女兒不是自閉,缺乏一手的干預經驗,在我完善整個的自閉邏輯前,不想輕易地評論干預體系;二是目前公眾號已經有兩個系列在推送,想著先完結一個系列再分析干預。

但隨著“

泛多巴胺波動理論

”的突破,讓我對干預有了獨立的見解,在《可控偏好-中篇》裡,我就已經在用自己的理論,對現行干預體系如何起效的進行了解構。

文中提到,發展學派的干預邏輯是“

建立信任,消除焦慮

”。但這裡有個bug,那就是不管什麼學派,干預的環境要麼是家陪,要麼是機構,再怎麼幹預只能消除特定場景和特定物件的焦慮。那麼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學校後,面對陌生的環境、無序的同學、學習的壓力還能保持穩態嗎?

研究底層邏輯的意義就在這裡。

我將根據自己的“泛多巴胺理論”設計一套獨立的開放式干預體系,實現在現實場景下閉娃的社會性融合。

這一期,我要摘掉“理論派”的帽子,以具體的案例講述,我是如何運用底層邏輯設計訂製的家庭干預方案,改善孩子的社交問題~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干預思路

“泛多巴胺理論”目前公佈已滿三個月,結合這段時間的思考,我將原創的自閉症干預理論邏輯鏈梳理如下:

邏輯點一:自閉症行為是不斷追求更高的多巴胺

論證這個觀點的證據很多,比如很多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表現還可以,出去了眼神就不行。那是因為家裡環境可控、熟悉安全,符合可控偏好,孩子的多巴胺不會降低;但一出門面對陌生環境,眾多違背可控偏好的元素,多巴胺就降低了。

為了消除多巴胺降低帶來的焦慮感,

孩子開始尋找刻板物,比如數窨井蓋、玩小車、手裡拿著特定物體,

他們透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刻板物上提升多巴胺水平。

如果沒有刻板物,那麼孩子會退而求其次,透過神遊或自言自語實現對焦慮環境的逃避,從而最終實現多巴胺的自我平衡。

邏輯點二:多巴胺升降只由本人感受決定

家長會發現不論什麼程度的閉娃,性格上都很固執,這是因為是否釋放多巴胺是由孩子大腦做出判斷。在自閉孩子的大腦中,他們認定的規則才是對的規則,別人的規則必須被自己認同才能轉化為自己的規則。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故意犯錯,然後笑著觀察父母的反應,因為在他們內心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規則才是對的。他不在意對方的規則,更不關心對方的感受,畢竟多巴胺的感受只屬於他自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固執、共情差,對規則缺乏邊界感。

簡單來說,閉娃就是一切以自我感受為核心,因為多巴胺的升降只由本人感受決定。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邏輯點三:可以透過欺騙大腦獲得多巴胺

既然感受具有主觀性,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欺騙孩子的大腦,控制孩子的多巴胺升降,從而實現對孩子行為的控制與修正。

舉個例子,當面你對一個外國人,用上海話罵他一句“戇都”,然後露出微笑並豎起大拇指,對方會高興還是生氣呢?

基於以上的邏輯鏈,我提出了

“說服大腦”

的干預策略PBI(Persuade Brain Intervention),下面將用一個具體案例做說明它的應用。

干預實踐

小T(化名),目前2歲9個月,我第一次見孩子時才1歲半,由新華醫院給出譜系診斷。當時我們約在一個商場見面,孩子一進商場就轉身往外面跑,坐下後眼神不斷環顧四周,大概花了15分鐘熟悉環境才開始關注我,整個過程注意力渙散,優點是指令互動都不錯,當時就判斷為高功能。去年9月,小T父母參加了上海家長群的線下聚會,對比了其他孩子的情況後,家長認同我對孩子的判斷,並接受我的建議,前不久去了早託班嘗試融合。

小T去了幼兒園一個多月,表現不如人意,家長反映的具體問題包括:

嚴重的分離焦慮,無時不刻都在鬧著要回家;

上課無法靜坐,總是往外面跑;

坐座位會自己搬一把椅子到角落單獨坐;

活動參與性極差;

路上遇到同學向他打招呼,他統一回復“Byebye”

以下影片截圖,清晰地反映出當時的遊離狀態: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小T參與活動時的狀態

自閉型別判斷

我要做的第一步是,根據我的自閉症底層邏輯,給孩子做個自閉症型別的判斷。這方面,我有“2個維度和4個觀察”來確定自閉症型別。這個分類方法之前沒有說過,是“泛多巴胺波動理論”出現後建立的,本來應該先講這個自閉症型別體系,但這不是講干預被提前了嗎?所以我們先講應用,而關於自閉型別判斷會後面會補上,這裡先上結論:

孩子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不存在邏輯思維障礙的,佛系的高功能。

“驢系-中性-佛系”的分類其實非常重要,佛系意味著多巴胺中位線過低,性格偏向於內向怯懦,需要干預的方向不同,目前國內外的診斷體系與干預體系是不做區分的。高功能則說明孩子自閉特質輕,偏離小,對應的多巴胺波動不至於過度激烈,不需要高強度的干預,但自閉該有的問題也一樣不會少,只是程度輕一些。

這裡補充說明下,性格共分三類“驢系-中性-佛系”,他們和程度一樣是打分制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多巴胺中位線越高越容易向上突破,引發衝動;多巴胺中位線越低越容易向下突破,引發焦慮。但不排除佛系娃在過度興奮下表現出瞬時的驢系脾氣。家長在給孩子下結論時,要透過平時的觀察給出客觀的判斷,不理解的可以去看看《可控偏好-下篇》。

在確定孩子的自閉型別後,我給出了原創的社會性干預方案。

具體干預方案

由於老師已經暗示過家長孩子有異樣,我讓家長先統一口徑說,已經帶孩子去過醫院,檢查結果是焦慮症

,上課亂跑不是多動,而是焦慮造成的逃離。

這個說法的好處在於,如果對老師如實說是自閉症,容易使老師產生畏難心理,並對孩子有負面偏見;但如果說焦慮症,往往可以博得老師的同情和理解,而這兩種態度恰恰是帶教閉娃所必須的。(焦慮症這個說辭適用於大部分佛系娃,多動的驢系娃就只能說感統失調了,但可信度不如佛系的焦慮症)

下一步是讓孩子家長從早託班的群或老師的朋友圈裡下載班級所有人的照片,找列印店對照片放大列印,把照片貼在家裡的玩具小人上。然後和孩子一一確認班級裡的同學和老師。如果有可能的話,讓孩子告訴家長他最喜歡誰,這些都是社會性干預的前期準備工作。

計劃一

是給小T買最喜歡吃的蛋糕,然後拿出老師的小人或照片展示,告訴孩子說“小T,你看這個蛋糕是老師送你的,說你最近表現很好!開心不開心?”一定要在獲得答覆後才能把蛋糕給孩子,確保孩子知道蛋糕是老師送的。

計劃二

是給小T買喜歡的玩具,然後在班中選一個離家近的、平時能來往的、性格溫順的同學到家裡來玩。前一天晚上,把訊息告訴孩子,並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玩具和這名同學的小人或照片展示,說玩具是明天要來的同學送給他的。在小T開心的狀態下,問他要不要也買個玩具明天送給對方,一般孩子都會答應,然後讓小T親自選,親自送,所有事情讓他覺得是自己主導的,次日收到禮物的同學一般也會在現場有極高的配合度。

計劃三

是買一些特色小零食,與老師溝通好,在老師的引領下讓小T分發給每個同學。過程中讓老師站在小T後方指導,其他學生會看在老師的面上配合完成互動,但在小T看來就是由自己完成的。

這裡我漏了個設計,就是家長應提前幫助小T建立“謝謝”“不客氣”的社交習慣,並在分發時要求執行。實踐中,第一次分發時,小T完成任務就走,不等對面的反應,這樣他無法獲得正向反饋,從而鞏固習慣和建立人際關係。

效果

準備了兩週後,小T家長選中了班中一個內向膽小的孩子到家裡來玩,完成上述制定的計劃二後……變化可謂是立竿見影。不多說,直接上圖!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小T有朋友了!班級活動中他也站到了C位!

小T目前在集體活動中焦慮感已有明顯改善,並有了兩個好朋友,但社交還不主動。其實人本來就不必與每個人都成為朋友,干預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融入群體中,而不是遊離於人群。一方面無法學習,另一方面會遭到排斥和歧視。至於社交,來日方長,我相信小T會在和特定朋友間的磕磕絆絆中緩慢成長的。

這裡說個細節,留意小T爸爸的最後一句,那個內向膽小的NT孩子家長竟也用起了我的計劃三,讓孩子去分發食物從而獲得自信並不只對閉娃有效。

背後原理分析

計劃一和計劃二的核心都是“欺騙”小T,讓他覺得其他人喜歡自己,畢竟他是情緒的主導者。大腦是不會說謊的,只有他真心信任老師和同學,才能在面對他們時多巴胺不降反升,消除社會性焦慮,幫助他自然融入環境。

計劃三則是讓小T在分發零食時獲得優越感和成就感。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收到小零食的同學也能在短期內,對小T表現出友善和配合。以前的文章裡,我曾提到過合理使用“金元外交”,人性就是趨利避害的,適當的賄賂可以改善孩子的外部社交環境。

總結一下,我干預的核心理念是說服大腦,控制孩子的多巴胺水平,實現社交性場景融合。

更多旁證

有人可能會質疑說這是不是孤證啊?其實早在給小T設計干預方案前,我就在大群裡分享過自己的思路,當時就有家長表示這麼應該有效,所以我在推廣新的方案前就底氣十足。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我截圖保留了時間,大群裡的家長可以去查證

而在我給小T家長做了干預設計後,我在自己的阿斯伯格群裡也講起此事,說等干預出效果後把方法和經驗分享到群裡。但就有家長等不急,讓我把方法具體講一遍。當時我發了語音,連同方法和原理都做了解釋。

萬萬沒想到,就有媽媽按照我的語音去操作了,幾乎就在小T出結果的同時,她把自己的實操成果也分享到了群裡。然後,自己看吧……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群聊部分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第一次轉圈影片

▲ 第二次轉圈影片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參與集體活動,而是集體活動無法提升他們的多巴胺。當孩子掌握遊戲規則,並且能從遊戲中獲得快樂與成就感,他們為什麼要拒絕?很多家長只看到他們遊離的狀態,卻讀不懂他們。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私聊部分

私聊中,這位家長的具體做法是和小T有區別的,因為當時我在語音裡有說要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讓孩子掌握學習內容,這樣參與活動時能完成遊戲指令獲得成就感。

這位家長將課程內容以小人的形式進行演繹,一是孩子面對玩具小人避免面對面教學的壓力;二是家長可以掌握教學節奏,克服邏輯思維切換帶來的理解;三是照片對應所以很快掌握了遊戲技巧,同時也熟悉了身邊的同學。她的方法我認為非常不錯,教學期間不忘營造氣氛,並牢牢抓住孩子注意力。

劃重點,回看我干預邏輯鏈的邏輯點一:自閉症行為是不斷追求更高的多巴胺。

到幼兒園裡,孩子已經掌握了遊戲技巧,參與遊戲不再是面對有壓力的挑戰,而是可以參與可以獲得成就感的任務,多巴胺得到全面提升,自然不再畏懼遊離,愉快地融入到環境中~

雖然他和小T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核心在於孩子都在在他們的主觀認知中,將去幼兒園變成可以獲得快樂的體驗,狀態就和普通孩子無異。

在我的群裡討論時,有家長表示被“欺騙”的物件可不止是幼童,小學生亦可,畢竟成年人也架不住“彩虹屁”,沒人會拒絕多巴胺的獎賞。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 閉娃很挑老師,好老師能牢牢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其實孩子面對的事實並沒有變,變的是他們內心對於這件事的感受。說服孩子,控制他們的看法,進而控制他們的情緒,是我這套干預體系的關鍵。

寫在最後

我的干預體系是獨立於目前主流的行為學派和發展學派的。在梳理三方關係時,我不認為彼此間存在矛盾,幾套干預體系各有所長。

行為學派注重的是孩子的功能性培養,而我目前的干預體系則注重社會性融合,發展學派能解決特定環境下的功能性與社會性,介於兩者之間。

孩子綜合能力越好越適合我的體系,

自閉的本質是自閉特質與社會性認知間的博弈

。如果智力不足或特質過重,最終社會性認知完敗的話,自然融入確實存在困難。只要能力上允許,我的干預體系是幫助他們形成一套認知和應對世界的框架,這個結構會在後期運用回聲語言的技巧中充分展現。

再嚴謹的干預體系也不是萬能良藥,面對不同情況的孩子,要有不同的預期和不同的方法。我始終強調對自閉症要有程度和型別的區分,干預方式更是因人而異。此次分享的方法適用於大部分趨向穩態的佛系娃,如果情況有和小T類似的孩子可以直接抄作業。但如果遇到驢系娃,或智力低、特質重,抑或是有邏輯思維切換障礙,甚至是大齡娃和成年人,干預的方法與思路都需要做針對性設計。

令我感到自豪的是,目前整個閉圈只有我的體系是完全建立在讀懂孩子的基礎上的。從理論走向實踐,這才是第一步,讓我們繼續深入探索,看看能不能找到解決不同型別孩子的方法與手段。

如果你覺得有所收穫,記得多給我

“點贊、分享、在看”

,用行動打賞我的多巴胺。謝謝!

最後,我佈置個思考題,有什麼辦法對驢系娃逆向欺騙,從而控制他們的聒噪與衝動?有想法的可以在我微信或知乎後臺留言。答案等該系列下次更新的時候會公佈,期間我也會物色幾個驢系娃實踐我的方法,屆時會用具體案例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公眾號底部選單整理了往期文章

方便家長取閱

知乎號:讀星星的少年

貼吧號:少年的名字

B站號:待定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球分享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球點贊

喚醒孩子(第1期):欺騙大腦!我是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操的?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