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作者:貟靖  誦讀:肖曲

“瑤壇晴雪淨春空,劍佩聲沉苑路東。霜露每勤憂聖主,貂璫無復肅齋宮。通原燎火分宵白,拂樹霓旌映曉紅。寂寞翠華誰望幸,惟餘金粟鳥呼風。”

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大唐盛世的締造者,他才是大唐真正的主人。是他向父親李淵建議太原起兵,並拜右領軍大都督,領兵攻破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

大唐開國之初,立足未穩,只佔據了少量的城池與疆土。是他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統一和穩固立下赫赫戰功。是他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打下了疆土遼闊的大唐江山,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讓大唐成為那個時代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長安成為全世界仰望的中心,成為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最開放、最繁華的都城。一時萬國來朝,盛世空前。是他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如今,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千古一帝,就靜靜地安睡在九嵕山下。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一千多年,但他的文治武功仍為世人津津樂道。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詩人蘇轍如此評價這位盛世明君:“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中,玄武門之變頗有爭議,被視為唐太宗“不太光彩”的一頁。

公元626年7月2日,一個陰沉沉的日子。在唐大明宮空曠的皇宮裡,看似毫無異常的表象下,一場劍拔弩張,即將改寫大唐歷史命運的政變正在秘密進行。

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此時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同入朝,騎馬直奔玄武門而來。此前宮裡傳言甚囂塵上,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後宮曲意侍奉各位妃嬪,與張婕妤、尹德妃私通亂倫。他們還不知道,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準備查驗這件事情。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策馬上前,喚住他們。李元吉心虛,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內心慌亂,一連兩三次都未能射中。

李世民不動聲色,拿起弓箭射向李建成,將他一箭射死。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趕到,身邊將士也將李元吉射下馬來。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被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快步跑向武德殿,想尋求父皇庇護,被尉遲恭快馬追上,放箭射死。

政變發生時,唐高祖李淵正在宮內的海池上划船。尉遲恭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高祖的船上。高祖大驚,問道:“今日作亂之人是誰?愛卿到此做甚?”尉遲恭答道:“秦王因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陛下受驚,故派臣前來護駕” 李淵見事已至此,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日竟會出這等事情,你們認為應當做何處置?”蕭瑀和陳叔達說:“建成與元吉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隋之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籌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誅殺了他們。秦王天下歸心,陛下若能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便不會再生事端了。”高祖聽罷說道:“好!此正合朕意。”言罷頒佈親筆敕令,命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處置。

一場震驚朝野的政變就這樣平息了,李世民被冊立為皇太子。當年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宣佈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關於玄武門事變,還有一種說法。當初太原起兵時,李淵曾答應李世民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唐朝建立後,卻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而李建成在大唐王朝的建立中,毫無建樹,他擔心李世民功高蓋主,日後不聽號令,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互相傾軋。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曾下毒謀害李世民。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遂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作為統帥出征突厥,意在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誅殺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後決定先發制人。

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的確天縱英才,他在十六歲時就鋒芒畢露,於亂世中,以他天賦異稟的軍事才能,開闢了屬於自己的輝煌一生。他曾雁門救駕隋煬帝,撫劍定中原,二十三歲便擒兩王滅兩國,加封天策上將。就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由衷感嘆:“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在李世民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曠世奇才的文臣武將。他們個個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皆為李世民所用。

李世民作為君王,胸懷天下,不計私怨,是朝野上下人所共知的。魏徵曾授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李建成。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平定宮廷內亂。後李世民聽說魏徵曾勸諫李建成除掉自己,於是派人將魏徵帶來詢問。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便赦免了魏徵,並在登上帝位後,封魏徵為尚書左丞。

如此胸襟,歷代君王有幾人能夠做到?又怎能不成就百年盛世、千秋功業?

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今天,在世界各地,凡華人聚居之地均被稱為“唐人街”,海外華僑蓋以 “唐人”自居,皆因唐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最為強盛的朝代,在海外影響深遠,且歷時千載,經久不衰。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的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1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亙及平野。主峰周圍均勻分佈著九道山樑,高高拱起,如九龍聚首。

昭陵的佈局為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仿唐長安城的建制精心設計,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太極宮。據《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迴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雀門”,北曰“玄武門”,東曰“青龍門”,西曰“白虎門”。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在山峰底部建有地下宮殿,有史料記載:“從埏道下見宮室,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宏麗不異人間。”祭壇遺址位於陵北玄武門之內。遺址略呈梯形,牆基屋階,尚可辨認。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陵西南稍平處,石礎、瓦礫遍地皆是,這便是“陵下宮”遺址了,當時大量的殿宇樓閣就建造在這裡。

從唐貞觀十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陵區周長六十公里,佔地二百平方公里,東西綿延百餘里,成呈扇面狀分佈著 “唐十八陵”,共有一百八十餘座陪葬墓,分佈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拱衛著昭陵,象徵著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力。

我沿著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古道向前走,路邊有很多石刻,這些石刻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朝詩人李賀曾有一首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再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北司馬門內的唐昭陵六駿浮雕, “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望著這些精美的石雕,耳畔似乎傳來陣陣戰馬的嘶鳴。

這是唐太宗一生南征北戰,馳騁疆場,所乘過的六匹駿馬,為大唐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不朽的功勳,由畫家閻立本繪製,石刻家閻立德雕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被盜,幾經輾轉,流失海外,現存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

唐太宗曾題贊六駿,“特勒(勤)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青騅”:“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什伐赤”:“澗末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颯露紫”:“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愚三川,威凌八陣”。“拳毛騧”:“月精按轡,天馬橫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白蹄烏”:“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它們既是陪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入死,征戰沙場的功臣,也是李世民一生的至愛。

李世民曾這樣評價自己: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隋末分離,群兇競逐,朕提三尺劍,數年之間,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強梁,世為紛更,今乃襲我衣冠、為我臣吏,殊方異類,輻輳鴻臚,是朕文教所來也;突厥破滅,君臣為俘,安養之情,同於赤子,是朕仁愛之道也;林邑貢能言鳥、新羅獻女樂,憫其離本,皆令反國,是朕敦本也。酧功錄效,必依賞格;懲惡罰罪,必據刑書。割親愛、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專自矜伐,欲明聖人之教不徒然也。

站立在昭陵陵山正南的西闕門遺址上,我彷彿看到藍天白雲下,一位少年,身騎駿馬,馳騁疆場,開疆拓土。看到一個氣定神閒,談笑風生的唐太宗,手撫腰帶,在初夏的暖陽下,昂首挺胸,發出“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的吟誦。

貟靖,陝西省作協會員,曾在《莽原》《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報》《新作家》《報刊薈萃》《秦都》《陽光報》《人民郵電報》《西北資訊報》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數百篇。

肖曲,畢業於長沙師範大學,從事專業配音十餘年,把配音當成生命在愛的人。

圖片:©網路

音訊:肖曲 錄製

文字:貟靖,版權所有,原創投稿

聆聽 | 遊唐太宗昭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