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兒童“心理問題”根源探索

兒童“心理問題”根源探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的成長!但現實往往不夠完美,當前社會兒童心理問題越來越普遍,往往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讓整個家庭陷進痛苦中。下面是家庭治療師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觀察,深刻地探討了家庭痛苦和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觀察一 強弱

一個喜歡抱怨先生是軟骨頭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頭越來越軟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發展中,母親的作用遠大於父親。想想孩子是從母親的身體和懷抱中逐步的分離出來,你就相信這樣的觀點沒有錯。

與母親的關係幾乎決定了每個人內心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密感、快樂感與成長動力。而父親卻是他最初的成長和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伴侶和領路人。

在面對患有神經症性衝突(恐懼、抑鬱、焦慮等)和行為紊亂的成人和孩子時,我們往往能找到一個很嚴厲很正確很負責任的母親或者有類似嚴母般仔細的父親。因為這樣的母親肯定是一個很講道理的人,做事總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懇懇,當母親當太太也當得很認真。和她們說話,你常常感覺有點氣短,有點理虧。

平衡是家庭關係的第一原則,傾斜是另一種平衡。

在臨床治療中常常觀察到母親的角色感太強,使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遊離於家庭的親密關係與教養關係之外。

由於不平衡,孩子與母親的互動中,沒有因父親的插入產生的心理緩衝空間,也失去了在雙親行為中作適應性選擇的權利,孩子與母親的行為應答方式被簡單化到服從和不服從。久而久之,成長的動力被壓抑,變化與對抗的慾望被耗竭,導致孩子的心性發展延遲。

其實,大多數孩子的行為紊亂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親密的人——母親。要孩子有變化,父母要率先有變化。

兒童“心理問題”根源探索

觀察二 束縛

不做事的人,永遠也不會做錯事!做事的人,總是從犯錯開始的。

“雙重束縛”是家庭治療大師貝特森對家庭動力學中一種矛盾情景的經典描述,他認為:“雙重束縛是這樣一種情景,即父母之間或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流時在關係水 平與內容水平之間有明顯的矛盾,使家庭交流發展出一種矛盾的不確定性,家庭成員不知道對方是關心自己還是抱怨自己”。

正如父親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愛你!”,而孩子卻知道接下來可能是大禍臨頭。在傳統文化中,父母喜歡把對孩子的憤怒,包藏在一種對孩子的貌似關心中,越是與子女關係不好的父母,越易於透過“教育”來發洩對子女的不滿。結果,孩子長期處在一種內容水平被關心,關係水平被傷害的悖論情景,而且還不能評述或反抗這些矛盾資訊。

慢慢地孩子會藉助矛盾的資訊來逃避懲罰,以扭曲的行為方式來應付所有的關係,失去了發展正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現人格分化延遲。

母親生氣的對女兒說:“瞧你都15歲了,還不願替母親分擔一點家務,你真是太懶了!”即表達一種對子女的成長期望,又表達一種對女兒的失望與抱怨。女兒要平衡母親的情緒,覺得該做點什麼。女兒對母親說:“好吧,我來拖拖地”。表達的是一種服從,甚至是一種刻意的討好,但內心隱藏著一種防禦,害怕與母親繼續交流。女兒在拖地的時候,如果得到母親誇獎,則應答成功,內心得到滿足,拖地行為就轉為成長的動力。

但母親卻大聲叫道:“瞧你拖的地!還不如不拖。養你這麼大,連拖地都不會!”女兒被迫處在一種應答無措、左右為難的位置,無論如何都是輸,變與不變都毫無出路。不拖地,要繼續忍受母親的指責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親新的指責和埋怨,橫豎都是不快樂。由於來自母親的資訊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長的動力被減弱。孩子心中的感覺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能擺脫母親對我的不滿。”

欣賞孩子的歡笑和愛,也接納孩子的眼淚和怒火,親愛的父母就給孩子創造了一片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在這片天空下,孩子真實的自我才能生根、發芽、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