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內文言文知識梳理,初一新生必背!

1

《世說新語》兩則

一、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由南朝人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

二、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問)

2.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輩的總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太丘捨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道別的地方,與“來”相對。)

(3)相委而去(古義:丟下,捨棄。今義:委託。)

(4)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牽引。)

(5)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

(6)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詞類活用

(1)陳太丘與友期行(名詞用作動詞,約定。)

(2)元芳時年七歲,門外戲。(名詞用作狀語,在門外。)

(3)友人慚(形容詞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4.文言實詞:

《詠雪》

1。內集:家庭聚會

2。兒女:泛指子侄輩,這裡指謝太傅的侄兒侄女

3。俄而:不久,一會兒

4。聚:急速

5。欣然:高興地樣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擬: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憑藉

10。起:飄起

11。即:就是

《陳太丘與友期》

1。期:約定

2。期行:相約同行

3。戲:玩耍

4。捨去:去,離開,捨去,在這裡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時:當時7。慚:感到慚愧

8。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9。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相委:委,丟下、捨棄

13。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4。家君:對別人稱自己父親的一種謙詞

15。日中:正午時分

16。引:拉

17。顧:回頭看

三、翻譯課文。

《詠雪》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就是謝太傅的長兄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仍然沒有到達,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後,友人才到。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離開了。”那人(聽了)便發起脾氣來,罵道:“不是人哪!跟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離開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裡下來,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四、元方與友人各是怎樣的人,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

元方:聰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講誠信,沒有禮貌,但知錯能改。

2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二、解釋加點詞語

1。學而時習之(按時複習)

2。有朋自遠方來(從)

3。人不知而不慍(瞭解)(生氣,發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7。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這裡指獨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過,超過)(規矩,規範)

11。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12。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13。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14。可以為師矣(可以)(憑藉)(做,當作)

15。人不堪其憂(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詞,……的人)(喜歡,愛好)

17。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趣)

18。飯疏食飲水(吃飯)(粗糧)(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彎曲胳膊)(承接連詞)

20。不義而富且貴(不正當的手段)

21。於我如浮雲(對於)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泛指多個,幾個)(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邊)

25。逝者如斯夫(流逝)(這,指河水)

26。不捨晝夜(捨棄)

27。三軍可奪帥也(軍隊的通稱)

28。匹夫不可奪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漢)

29。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30。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異義詞語

1。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時間;今義:時間。習,古義:複習;今義:學習)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天;今義:一日。三,古義:泛指多數,今義:數詞,三)

3。溫故而知新(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

4。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的人。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

5。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藉;今義:可能,許可)

五、一詞多義

1。為: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可以為師矣(成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卻)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不譯)

3。知:人不知而不慍(瞭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溫故而知新(得到)

4。樂:不亦樂乎(愉快,快樂)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以……為樂)

六、成語歸類

1。不亦樂乎

2。溫故知新

3。擇善而從

4。三人行,必有我師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奪志

7。富貴浮雲

8。簞食瓢飲

七、按要求默寫

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複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當別人不瞭解自己、誤解自己時,孔子提出不要焦慮: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孔子讚歎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的句子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6。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譯文: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

4。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譯文: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來講就像那天上的浮雲一樣。

5。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呢?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03

《誡子書》

一、課題解析

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後來任蜀國丞相。

三、字詞句梳理

讀音:

夫(fú)淫(yín)勵(lì)治(yĕ)

字詞理解:

1、一詞多義

“以”“成”

2、古今異義

“險”“窮”“去”

3、詞類活用

非淡泊無以明志明: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明確。

非寧靜無以致遠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大目標。

非志無以成學志:名詞活用為動詞,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讀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翻譯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應該)用寧靜專一來修善自身,用儉樸來培養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不內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專一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翻譯:學習必須寧靜專一,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增長才幹,不立志不能取得學業的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翻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隨歲月而消失,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六、背誦課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從這兩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

按照議論文的結構理解文章,並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主題思想:

諸葛亮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絡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勤學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們當做志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全文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表現躁的危害的反面論證的句子是(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八、積累成語、名句:

淡泊明志儉以養德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

《狼》

一、文學常識:

體裁:是短篇小說,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聊齋”是他的書房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郭沫若盛讚蒲氏的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詞

1.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異義:

①股:古義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為屁股。

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幾何:古義:多少,這裡是能有幾何的意思。今義:數學中的一個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只增笑耳。今為耳朵。

3、詞語活用:

①其一犬坐於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隻狼正在那裡打洞。)

③恐前後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④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隧,名詞作動詞:從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應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頭扔給狼”。

5、虛詞:

①之:(1)助詞,無實在意義,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後面,起湊足音節。久之。(2)代詞,它。例:又數刀斃之(代狼)(3)助詞,的。例:禽獸之變詐幾何哉(4)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其:(1)恐前後受其敵:代狼(2)場主積薪其中:代指麥場(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積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積薪

(5)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代指屠夫。(6)屠自後斷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2)以刀劈狼首:介詞,表示工具,用。

④於:介詞,在。例:其一犬坐於前。

⑤而:連詞,錶轉折,但,可是。例: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6、一詞多義:

(1)意: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企圖。意暇甚:神情。

(2)敵:恐前後受其敵:敵對,這裡是脅迫、攻擊。蓋以誘敵:敵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後受其敵:前面

三、全文翻譯

有個屠戶天晚回家,擔子裡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一些骨頭。路上遇到兩隻狼,緊隨著走了很遠。

屠戶害怕了,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拿起一塊骨頭扔過去,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跟上來。骨頭已經扔完了,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很窘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看見野地裡有一個打麥場,場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麥場裡,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著屠戶。

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閒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劈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戶正要上路,轉到柴草堆後面一看,只見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裡打洞,想要鑽過去從背後對屠戶進行攻擊。狼的身子已經鑽進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戶從後面砍斷了狼的後腿,也把狼殺死。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砍死,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現屠夫害怕,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的詞語是:屠懼,投以骨;復投之。

2、恰當表現狼貪得無厭(貪婪兇惡)的語句是:

(1)綴行甚遠。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3)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恰當表現狼狡詐陰險:(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4、表明屠戶不失時機奮起反擊的詞語是:“暴起”“劈”“斃”

5、文中作者議論性的語句是: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五、內容理解

1、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整理故事情節。

答:第一自然段:開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發展:懼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結局:殺狼。

2、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答: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3.結尾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答:發表評論,點明故事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現狼的狡猾的語句:“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而兩狼之並驅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等。

5.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些地方?

文章寫出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透過他的動作和行為表現出來的。

“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6.文章主旨:

本文透過記敘兩隻狡詐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終雙雙被屠夫斃命的故事,諷喻像狼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的,並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5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

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

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3、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

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寓意:

愛慕虛榮、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別人重視。

《蚊子和獅子》寓意:

驕兵必敗,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要謙虛謹慎。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

不要道聽途說,要透過調查研究,自己判斷事情的真偽,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

《列子》,相傳戰國鄭國人列禦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兒童辯日》、《歧路亡羊》、《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杞人憂天》寓意

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的瞎擔心。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為什麼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

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個人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為什麼擔心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消除了疑慮,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消除了疑慮,很高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