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老是不聽話?是真聽不懂?還是你不會說?

常常遇到這樣的困惑與問題,我們跟孩子苦口婆心的說了一車話,結果……孩子還是一個耳朵進去,一個耳朵又出去了。

道理講了一籮筐,而效果似乎是自說自話了一番。說得再多一些,孩子就跑掉了,或者根本不再理你。

孩子老是不聽話?是真聽不懂?還是你不會說?

是我們說錯了?還是孩子不聽話?又或是方法不得當?

伴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與孩子溝通似乎成了一件生活中的首要大事,也成為最具有藝術性和技術性的一件事。

那今日我們就一起聊聊,親子溝通的十大法則。

第一、先聽後說,聽時不打斷,說時不判斷。

溝通第一要訣,是學會傾聽。傾聽的時候,使用“然後呢”,“嗯”,“知道了”,這樣的詞彙來互動,按不要打斷孩子說,更不要加入自己的觀點,一定要請孩子說完。這樣既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增加孩子語言表達時候的自信,還可以提高你們溝通的效率。

第二、避開“不要……“、“別……”等否定式詞彙。

當孩子的某種行為出現時,是你不希望的,或者是不允許的。可以儘量使用“我希望你如何如何”等這樣的正向語言。

否定式語言不僅無效,很多情況下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比如你越不讓寶寶動某樣東西,孩子就越想動那樣東西。

第三、如果想講道理,最好用講故事與分享自己經歷的方式。

很多家長習慣於給孩子講道理,但我們往往發現,講道理的時候,孩子都說聽懂了。但事後該如何還如何。待孩子年齡再大一些的時候,如果再過多講道理,孩子就會出現逆反、抗拒等現象。不如用自身的故事或者繪本故事等方式與孩子分享一些道理。不僅更加貼近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孩子對道理本身的理解程度。而在親子溝通建立初期,儘量用直接指令替代講道理。

第四、三歲之前多用選擇問句,三歲之後多用開放式問句。

三歲以前的孩子語言表達和思維都處於發展中,親子溝通最好採用選擇問句。例如:你是再玩十分鐘,還是再玩五分鐘。

讓孩子在你的範圍內進行選擇,並兌現自己選擇。

三歲之後的孩子思維與想象能力發展迅速,則可以將問句轉化為開放式問句,例如:你怎麼看?你想如何?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孩子老是不聽話?是真聽不懂?還是你不會說?

第五、避免溝通時候帶有自己的情緒,先冷靜三分鐘,後再說話。

不僅親子溝通,所有的溝通,情緒都是魔鬼,帶著情緒的溝通都會無效。當你選擇要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請先冷靜三分鐘,處理完自己的情緒後再與孩子互動。如果孩子處於情緒中,也先不要說太多,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後,再對行為進行要求。

第六、避免喋喋不休的嘮叨。

用簡單明瞭的話讓孩子明白你要什麼。家長與孩子進行溝通,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當跟孩子溝通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問題時,請不要泛化、也不要延伸,只是就這件事情提出你的具體希望,讓孩子清楚的知道他們到底如何做。

例如:孩子寫作業磨蹭,家長只需要告訴他,請你列出你的時間計劃表,然後請在計劃之內完成,我會協助一項一項提醒你即可。

第七、善於用“可能”,也要善於用“肯定”。

在啟發孩子思維想象時,儘量用“可能”的字眼。例如:孩子問,那是什麼聲音,你可以回答,可能是摩托車的聲音吧,也可能是汽車的馬達聲音,我們一起探索下。

在給孩子一些規則與規範性的要求時,要善於使用”肯定“。例如:我們肯定要愛護身邊的花草。我們肯定要遵守學校的規則等。

第八、對於孩子的錯誤,直接表達,不要反問。

當知道孩子犯了錯誤時,應該直接告訴孩子,今天老師找我了,說你如何如何?而不要問孩子,你最近在學校有沒有犯什麼錯誤?當看到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直接告訴他這是不對的,而不要問孩子,你覺得你做的對嗎?

孩子老是不聽話?是真聽不懂?還是你不會說?

第九、當孩子觸犯了規則後,該處罰處罰,但不要帶有情緒。

在溝通中,我們充分尊重孩子,也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一旦孩子觸犯了事先約定的規則後,必須要按照約定進行處罰。讓孩子知道是有底線的,世界的執行與社會的交往是必須遵守規則的。

但記住規則不要太多,太苛刻,而且規則必須全家遵守。

第十、孩子跟你說一件事情的時候,傾聽的時候要專注,不要一邊聽,一邊做自己的事情。

這點很關鍵,溝通中一個核心叫做專注,專注的溝通與交流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更能夠提高溝通與交流的效果。當孩子從學校回來,跟你說事情的時候,請你務必放下手頭的所有事兒,專注傾聽,專注交流。尤其是必須放下手機,專注聽。其實沒有天生不聽話的孩子,也沒有天生聽不懂話的孩子,更沒有天生就氣人的孩子。更多的時候溝通的結果取決於我們成年人溝通態度與方式。

上述十條原則,請大家謹記,並嘗試去做,我相信孩子會越來越願意跟你說,而你也越來越愛聽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