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有下半句?

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有下半句?

我國從古至今,有個傳統,那就是希望兒孫滿堂。這些從一些詞語中就能看到,比如人人羨慕的四世同堂,還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等等。可能是跟當時的經濟發展相關,因為農業比較發達,而農業則需要大量的人手,但是也跟大家的觀念相關。這種影響到現在的農村地區仍然深遠,很多人認為多子多孫,家族興旺,就意味著不容易受欺負,有望抬高門檻的意思。但是兒孫多了,很多人難免得多為後代著想,這時候別人就會這麼勸誡“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又想說什麼呢?我們來研究一下。

我們先來這句話最早的出處,這跟一個秀才的故事有關。明朝的羅秀才,想考取功名但是屢試屢敗,結果無奈當了教書先生。在偶爾回家探親的時候,出了對子讓七歲的兒子對對子,結果是差強人意,他心灰意冷剃度出家。後來他的妻子重金聘請了先生教兒子學識,羅秀才的兒子在他25歲的時候便考中了舉人。羅秀才知道此事後,覺得兒子有了成就,卻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便發出感慨“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那便是“莫為兒孫做牛馬”,只是鮮為人知了。

這句話不難理解,無論我們的學術、成就、地位如何,其實都不要過多幹涉兒孫的事情。儘管現代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從孩子一出生便為孩子們規劃了一條自己認為的通關大道,但是大家想過沒有,這是否是孩子們想要的,並適合走的路呢?所以,奉勸家長們莫為兒孫做牛馬,便體現在這裡。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會經過自己的步伐,一步步走好屬於自己的路的。

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有下半句?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卻特別的難。所以我們教育學家常說,家長們要適當放手。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迷茫,需要引導的時候給予一點正確的提示和建議就好,其他的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