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文 | 米粒媽

剛把米粒送進校門,米粒媽就被一個超大分貝的嗓門吸引了。

一個奶奶推著腳踏車站在馬路邊上,因為路邊都停了車,她的腳踏車進不去,孩子自己揹著書包到了校門口的便道上。

孩子站在便道上,沒有往校門走。奶奶開始大聲地催促,“你趕緊進學校啊,你快走啊……”

孩子嘟囔著說了句話,站著沒動,還衝著後邊揮了揮手。

奶奶依然站在馬路邊上,大聲催,“你快走啊,磨蹭死了!”

原來孩子在等同學,同學過來後兩個人一起進校門了。大嗓門奶奶一邊走一邊嘀咕,“這一天天的磨蹭,急死個人……”

這段小插曲讓讓米粒媽挺感慨的。孩子磨蹭是讓人著急,但孩子沒有馬上行動,就是磨蹭?孩子磨蹭,催催催就管用?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提起孩子磨蹭,都有點罄竹難書的感覺了,從早到晚,從家到學校,都能看到磨蹭的孩子。

早晨起床,任鬧鐘響親媽吼,孩子就是躺在床上巍然不動。偶爾翻個身,哼唧兩聲,用被子把自己裹緊,繼續跟周公在夢裡相會。

好容易起床了,睡眼惺忪走進洗手間,上個廁所醒醒盹,照照鏡子醒醒盹,拿起牙刷牙膏用0。5倍速刷牙……

終於收拾停當,可以吃早飯了。坐在餐桌邊,一點點打量眼前的早飯,似乎能從牛奶裡看到一頭奶牛的前世今生。

不管平時吃飯多麼大口,吃個早飯就是那麼優雅,似乎每一口都能回味無窮,品嚐出不一樣的人生。

終於,吃飽喝足可以出門了,他又好像突然想起什麼重要的事情。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開啟書包一項項翻著課本作業試卷,像偵探一樣地尋找蛛絲馬跡,眉頭緊鎖著,其實腦子裡一片空白。

翻書包的時間沒有定論,主要看老母親的狀態。

老母親一言不發默默等待,他就翻得久一些;老母親小小催促,他就少翻十幾秒;老母親大嗓門開吼,馬上就能結束。

從早上叫起床到送出門,這一早上的忙碌考驗著老母親的心臟,也一次次驗證了催促定律: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大吼才動。

一個孩子磨蹭就夠考驗人了,要是兩個孩子一起,那場面米粒媽是不敢想,不過辦公室有個小姐姐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大場面。

她家是龍鳳胎,用她的話說,幸福是雙份的,折磨也是雙份的。

兩個孩子性格愛好天差地別,但磨蹭這一點卻出奇一致。

讓他們乾點啥,不說個三四遍就像沒說過一樣。兩個孩子還特有默契,頗有點“敵不動我也不動”的陣勢,老母親分分鐘想暴走

上海一位媽媽,被孩子的磨蹭折磨了2個多月,實在忍無可忍,用了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母女二人像互換身份一樣,揹著書包的孩子站在門口,一個勁兒地催促慢吞吞的媽媽,“媽媽快點,上學快遲到了”。

媽媽繼續慢吞吞地準備,“你不急我也不急”,孩子可是真急了,邊催邊跺腳邊哭。

評論區裡是一片叫好,“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就該這麼治,要不孩子不長記性”……

看著孩子被急哭,確實有點“你也有今天”的過癮,只是孩子磨蹭這個問題,還真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跟孩子比磨蹭這一招,偶爾試一次可能會管用,但大機率也就管用一陣子。

評論裡有人說,沒碰到狠的,小孩看到大人這樣,直接回屋睡覺去了,正不想上學呢?如果真這樣,著急上火的又成家長了。

米粒媽是覺得,孩子磨蹭就跟發燒一樣,只是外在的表現,找到引發這種表現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磨蹭的問題。

米粒媽在《孩子磨磨蹭蹭,該反省的是父母!》裡寫過,孩子磨蹭可能的幾個原因,比如天生慢性子,沒有時間觀念,對即將要做的事情很抗拒等等。

其實成年人也有畏難情緒。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大難題劃分成一個個小問題,很多事情只要開始做,就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了。

遇到難題適當地緩一緩,放一放,天也不會塌下來,太陽也會照常升起。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面對一個磨蹭的孩子,90%的家長會催,有溫柔的小聲的催,有大聲的兇兇的催,控制不住沒準還會動手。

孩子磨蹭家長催,其實是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家長的催促,會給孩子傳達很多不恰當的理念,比如權力鬥爭。

孩子正在玩玩具,媽媽看時間不早,該洗漱睡覺了,就開始催促孩子。孩子玩在興頭上,聽到催促後就沒有動。

在一次次催促中,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權力搶奪之爭。我什麼時候洗漱,應該是我自己做主,為什麼媽媽要不停地催催催?

媽媽催了幾次,看沒效果,再看看時間依然一分一秒地過去,火氣變大開始吼。孩子一看媽媽發飆了,麻利地去洗漱了。

乍一看,媽媽一吼效果就有。可孩子此刻的屈服的並不是他該做這件事情了,而是媽媽發飆了,再不去我會有麻煩。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當孩子磨蹭→媽媽催→孩子行動,成為了常態,孩子磨蹭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了。媽媽的催促,剝奪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

早上起床媽媽催,吃飯媽媽催,做作業媽媽催,晚上睡覺媽媽還催,孩子就像個陀螺,從早到晚跟著媽媽的小鞭子轉。

媽媽生氣,就動作麻利點,媽媽心情好,就磨磨蹭蹭混日子,小小年紀就學會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至於媽媽催著做的事情該不該做,重不重要,他就沒有自己的判斷了。

因為對他的事情,最上心的是媽媽。媽媽著急,就是重要,媽媽不著急,就不用緊張了。

一個磨蹭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個愛催促的媽媽。這關係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說不清誰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說兩者相輔相成。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磨蹭,除了催催催,還有別的辦法嗎?

米粒媽總結出一套幫孩子改變磨蹭的“組合拳“,雖說不是立竿見影,卻是可以治本的法子,親測有效。

首先,家長要管住嘴。不管孩子磨蹭到什麼程度,堅決不要一遍遍地催催催。

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孩子磨蹭不起床,我們腦子裡的時鐘卻滴滴答答一秒都不停地轉動。

每過去一秒,形勢就緊迫一秒,離催促發飆也就近一秒。

米粒媽有個小辦法,媽媽們可以試一試。想催孩子的時候,就乾點別的事情,別讓腦子裡的時鐘倒計時。

比如,喝水,閉目養神。你想啊,催孩子又費嗓子又生氣,喝點水閉目養神是養生之道,是不是更值得去做呢?

有的媽媽就說了,我也不想催,但是不催的話,孩子是真不動,事情總要去做呀!

確實,該做的事情總要去做,但在做事情之前,我們應該分清楚,這件事情是誰的事情。

分清界限,劃分好責任人,接下來的事情才能順利。

比如,起床上學,放學寫作業,按時休息,這些都應該是孩子的事兒。

不按時起床,遲到的是孩子,不做作業,被老師批評的是孩子,不按時休息,第二天沒精神的還是孩子。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的矛盾,就是因為我們把孩子的事情,當成了自己的事情,越俎代庖還樂在其中。

米粒媽這麼說,一定會有很多人反對,雖說是孩子的事情,可孩子做不好,被批評的是家長,孩子學不好,以後受罪的也是家長。

孩子做得不好,家長肯定不能獨善其身,但問題是,被家長催促著做好這一切的孩子,就真的能變好嗎?

米粒媽在《兒子全校前三,女兒頂級女校,她卻跟孩子道歉,寫下悔過書》裡寫過,韓國知名教育家,知名小學小校長,重點班老師李柳南,和她兩個孩子的經歷。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李柳南的兩個孩子,曾經優秀到璀璨奪目,兒子常年保持年級前三,女兒成績穩定在第一梯隊。

無數家長把李柳南當成榜樣,向她學習教育孩子之道。可是,兒子在高三那一年退學了,女兒隨後也退學了。

他們在媽媽的推動下確實很優秀,可他們一直都沒找到優秀的意義。當他們足夠強大可以跟媽媽抗爭的時候,媽媽再怎麼推,也拿他們沒辦法了。

李柳南的經歷給米粒媽觸動很大,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催,可以管。

可當孩子大了,我們管不動了,孩子還沒學會自己做主,他走偏我們也無能為力了。

所以說啊,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讓他自己做主,付出的代價就越小,這也說明了分清界限的重要性。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試試這套“組合拳”……

孩子的事情,孩子負責,自然也由孩子承受相應的後果。

就拿早起上學來說,跟孩子約定好了,早上7點半出門,可以適當提醒孩子時間,但不要催,也不要急。

孩子遲到了,就承受遲到的後果,路上也不要懟孩子, 只需要稍微提一句,明天我們提前10分鐘出門就不會遲到了。

還有作業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做個計劃,想想今天都有什麼作業,打算用多久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把自主權還給孩子之後,你就會發現,早上遲到最著急的人是他,作業完不成急到哭的還是他。

因為有了自主權,他才會把自己做的事情,跟後果聯絡起來。

最後,米粒媽想說,孩子磨蹭不要緊,想讓孩子不磨蹭,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想清楚這一點,孩子磨蹭就不算什麼大問題了。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