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九月新知識普及:社交牛逼症

阿斯頓發過火

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年輕人造的新詞。

而最近在9月份,2021年度華語網路熱詞排行榜,無疑又增加一員猛將:社交牛逼症。

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理解:跟“社交恐懼症”截然相反,在社交方面毫不膽怯;很多人常常會把對社交的恐懼歸咎於“心理素質不好”,而社交牛逼症正好相反,“心理素質過好”。。

九月新知識普及:社交牛逼症

人來瘋是他們的別稱,放飛自我是他們的外在表現,骨子裡反映了他們不在意世俗眼光的不俗品質。

他們具有一句經典名言: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該病症的溯源已不可考,但在各種社交和影片平臺上,都流傳著患者們日漸狂野的傳說。

事實上,我們的長輩們,才是人類社交的天花板,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種經歷。

跟媽媽一塊兒逛菜場,一個小時沒買兩樣菜,走五步停十分鐘,她好像跟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

跟這個條街的每個人,都熟到即使是你獨自路過,都會有不認識的阿姨說,要給你介紹物件。。

或許在老一輩人眼中,鄰里嘮嗑,陌生人搭話是再正常不過的溝通方式了。

一個大大方方的招呼,又能有什麼別的意思呢?

九月新知識普及:社交牛逼症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單機式社交,自己吃飯、自己看電影,雖然自由,但偶爾也會覺得寂寞;

有的人待機式社交,想要出門卻停留在想象中;

但我們會不自覺地崇尚“外向”,有的是自己本身希望外向一點,有的則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外向的社會,”覺得如果將自己扮演成一名外向者,工作和生活會變得更好一點。

社交牛逼症的出現,反映出我國沒有搭訕文化的情況下,需要一種新的形式和他人進行搭話前準備。

一個人如果有什麼行為讓人覺得好笑時,通常會讓陌生人降低對其的防備,從而容易建立起首次的聯絡。

而在生活中,相比於時刻活在苛刻的自我審視,“社交牛逼症”不顧他人眼光的自由和“放肆”是很讓人印象深刻的。

在邁出那一步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只有主動伸出手的人,才能得到答案和結果。

拋開過度誇張的、甚至以變態表演搏出位的牛逼症之外,現實中更多的社交牛逼,還是能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控制的;

這中原因,一方面是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積累帶來的自信;

另一方面是逐漸認清,社會交往中“別人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有時甚至是被虛構和假想出來的,是我們強加於自己言行的條條框框。

最重要的是,性格內向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會被別人說“放不開”、“上不了檯面”,而外向的人收到的評價則更多是“大氣”、“受歡迎”。

在職場中,特別需要跟人打交道的業務(金融、法律等)則更是如此;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領導一般都要外向一點,和誰都能聊得來。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希望自己成為外向的人。

所以,當看“社交牛逼症”影片時產生一種“不在乎別人簡直太爽了”的感慨時,或許要反思: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需求、體諒自己的感受了呢?

九月新知識普及:社交牛逼症

相信隨著這個梗的熱度和討論度越來越高,社交牛逼症也會在形式上被進一步弱化,成為許多人的自我認同標籤,進而與社恐這個大團體形成溫和對立的微妙局面。

而如今,更為平衡的社交牛雜症已經出現,相信不遠的未來間歇性社恐、社牛分裂症也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