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近期的幾點思考:

1937年,經濟學家科斯在《企業的本質》中對企業本質屬性問題進行了開創性探討,他認為企業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或交易成本而產生的,企業的本質或者顯著特徵是作為市場機制或者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即交易成本的節約是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企業是市場交易費用節約的產物。企業經營者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要準確計算出最大利潤缺乏資料,在資訊不完全的條件下,企業群面臨的市場需求可能是不確定的,於是企業長期生存的做法就會用銷售收入最大化或者市場份額最大化來取代利潤最大化決策。

如果你用家替代企業,用家庭的收入替代企業銷售收入最大化,再把自己當成企業的經營者,就會對家有一個全新的看法。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前提下,如何讓家庭關係更溫馨和諧?個人的思考是盡最大可能的降低婆媳之間的交易成本,或者說除了給臺階下以及錦上添花的事情,別讓媳婦和婆婆直接產生交易。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透過自己這個中轉樞紐去促成雙方的交易。因為你不論與媳婦還是老媽產生交易,你和她們之間的摩擦成本很低,但是媳婦和婆婆之間的直接摩擦成本卻非常高。比如你和媳婦吵架可能當天就會和解,你和老媽吵架也不會超過三天,但媳婦和婆婆吵架可能會冷戰一輩子。

經濟學中對消費者行為分析時有兩種效用理論,一種是基數效用,運用邊際效用進行分析,比如1、2、3、4、5、6……;另一種是序數效用,運用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約束線進行分析,比如優先、其次……最後。家庭行為其實也可以運用上面兩種效用進行分析,個人覺得用序數效用更好一些。不要覺得驚奇或者驚訝,BAK的優先順序其實就已經幫我們梳理了家庭決策的先後順序,那就是子女、家屬、父母,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我曾經和媳婦探討過幾個深層次的敏感問題。一個是如果父母老了之後生大病時財產該如何處理,我的想法是財產分三份,一份留給子女、一份留給家屬、另一份留給自己拿去給父母治病;如果是我自己也是一樣的處理方式,要是提前知道1/3的財產都沒辦法治好,那就不治了,及時止損,但如果是父母則必須等那1/3的財產處理完畢。第二個是假如自己年輕的時候發生意外該怎麼辦?我的想法是家屬早點找個人再組家庭,然後把女兒撫養養大,我不反對新的家庭再添新鮮血液,但一定別冷落女兒。媳婦笑著問:為什麼?我的回答是:我怕你一個人負擔不了女兒!然後媳婦接著說:那你多掙點錢,我不就可以一個人負擔女兒了麼!我笑了笑,沒有再接話,但陷入了沉思之中。

可能有的人會質疑,完全站在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家庭問題會不會很累?答案是會!但是這樣看問題,煩惱和糾紛會少很多,而且除非你家裡有萬貫家財或者有王位需要繼承,否則一般情況下,利益並不會改變對親情或者愛情的看法,相反還會將他們維持得更緊密。

現代經濟學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之上,意思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但其實兩千多年前太史公在《貨殖列傳》中就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人的活動進行了經濟性的概括闡述。可能很多人會不接受這種觀點,但是您問一下自己:如果現在的工作崗位只給你滿足最基本生活條件的待遇,在不利用手中的資源破格獲取利益的時候,你還願意從事現在的工作麼?我D為人民某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也是在為人民謀利益,這即是我D的奮鬥目標,也是ZZ的底氣所在。

一直以來很敬佩張桂梅老師,看她的事蹟時被感動過很多次。曾經我也問過自己一個問題:能做到她那樣麼?思考過後我的回答是:做不到!因為自己還有牽掛!現在自己的回答依然是:做不到!那麼未來能不能做到?目前不敢說確切的答案,但是希望的種子已經種下。所以每每看到電視、新聞中逆行的背景時,總是會被莫名的感動。國家、民族正是有這麼一群在背後默默無聞貢獻,用身體擋住黑暗,將他們熱愛的人民保護起來的英雄,所以才能夠快速從積貧積弱中走出來,腰桿直起來,從大走向強。

今年以來,認真研讀了部分黨史,有時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有時又會敬佩不已、陷入深思。恍然大悟的是黨的歷史可以當成個人奮鬥史來看,然後再結合太史公的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此大經也,就會發現原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只是細節各有不同而已。茅塞頓開的是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句話放在解決家庭矛盾問題上也是適用的。佩服的是黨每次到了危機關頭,總會有英雄站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而且還能自動糾偏,修正錯誤的方向。反思的是個人在工作中該如何及時發現並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讓自己一直走在陽光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