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這是《拾相記》第

17

篇文章 / 鄭洽

寫於2019年12月6日午,12月7日午。

注:《拾相記》所有文章,都只是我目前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寫文章只為了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控制慾源於內心的恐懼,那種恐懼叫:不安全感。

我們害怕失去,所以需要控制;我們害怕不安定,所以需要控制……

很多情侶害怕失去對方,於是偷窺手機資訊、不讓他與別的異性接觸等,有甚者還有極端行為。控制行為存在於許多關係中,比如:父母與子女、老闆與員工、政府與人民、夫妻之間等各種關係場景,還有另一種控制是對事態發展的控制,比如控制體重、行程控制或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理想狀態對某些事情進行計劃實施,這些都是控制。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控制行為有很多種,不一定是暴力行為或是語言恐嚇來達成的,也可能是刻意討好某人來達到控制他的目的,或故意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來減少意外的發生,從而達到自我精神可控性。比如,一些宅男宅女寧願在家玩遊戲,也不願意和朋友出去玩,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很多時候是因為社交具有不確定性,可控性相對較低,所以在家裡待著會更加有舒適感。

不管什麼行為,控制慾均是源於內心的某種恐懼造成的,控制慾也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層面,有意識便是很明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明確知道自己在控制某人或某事的發展,並且有計劃地行事;而無意識則可能是性格、情感、潛意識層面的,不清楚自己在對對方實行控制,一直以為自己付出了“愛”,然後對其進行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親密關係或情侶之間。

然而,我們不斷地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人或事物進行控制後,真的可以產生出我們想要的結果嗎?結果就算出來了,人的心還是原來那個心嗎?

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迷失方向的時候,絞盡腦汁真的可以想出來嗎?

某次旅行,真的可以達到我們期望的感受嗎?

某個同事真的可以如期地完成我們期望的工作嗎?

事業真的可以順順利利地走完我們整個計劃嗎?

大部分情況下,還是無法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世界是多變的,我們隨時都可能面臨不同的遭遇和選擇,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人是很容易貪愛某種良好感受而不願其改變的,所以大部人適應不了變化,於是我們給了物件一個預期,為了達到這個預期我們開始對目標進行控制,希望目標能夠順利達到我們的預期。

這個預期其實是我們的心理障礙,這個障礙在佛學裡面稱之為:執著。

這種障礙會導致第一個不良結果:

反作用力——你捏得越緊,它與你對抗的力量越大。

比如,想忘掉某個人,就越忘不掉;

對孩子越嚴管,他越叛逆;

愛得越深,他溜得越快;

…………

當你執著於某事並對其過度干預時,反作用力就會產生。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你現在試圖控制自己不要想綠蘋果,不要想綠蘋果、不要想綠蘋果、不要想綠蘋果……你會發現,在你腦海裡呈現的,還是綠蘋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當你決定不要想的時候,必須先想到它,一旦想到它,你不要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你越是覺得這次考試一定要過,那麼你的心理負擔就很大,結果就越考不好,有些孩子由於家長或學校施加壓力過大、心理負擔重,可是無獨有偶,他每次赴考時都會無緣無故生病,考試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人們可能會覺得這是天意或是運氣不好,其實不是,這是大腦故意製造的病況,因為大腦知道:只要生病了,考試考不好也是可以得到原諒的。

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考生自己也是完全不知道的——遇到過這種情況的家長也要注意一下,平時是不是太過嚴格了?

第二個不良結果是:從單次事件中去定義全域性。

比如,預期是考上清華北大,但是由於這次高考狀態不好,結果考不上,便認為自己這輩子沒有希望了;

某男生在女友生日時沒有主動送上禮物及問候,其女友便覺得男生不愛她了;

某次創業失敗欠下了一屁股債,被判入獄,以為這輩子完蛋了;

…………

人們總把過程當作是結果,把心理預期集中在一個極小的範圍,既然是極小的範圍那麼出錯率就肯定很高,而自己卻沒有一個容錯機制的話,那麼很容易就會掉入思維或情緒的怪圈,從而形成抑鬱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首先,預期不要設定在一個極小的範圍,比如非清華北大不考、非她不娶……等糾纏在這些特定的目標上,人的一生很長,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只因為一個人、一所大學、一件事情就否定全域性,那麼一生會被這種錯誤的思考方式帶進一個無休止的惡性迴圈裡面鬱鬱而終。

因為人們總會靜態思考問題,容易鑽牛角尖,而世界是動態的,其實今天解決不了的,可以明天解決的,這件事情幹不成,我們可以幹另外一件事情嘛,而且很多機遇也來的很突然。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試圖邏輯性思考問題,我就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性思考者,但後來有一個朋友對我說:放下你所謂的邏輯和控制,找出你的“神”性吧!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他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頓悟,所謂控制一般都是其目標在一個十分狹小的範圍內,因為個人的能力十分有限,可以控制的東西並不多,而透過邏輯性思考出來的東西雖然條理清晰,但一個意外便可以打破全盤計劃,與其這樣,為什麼我們不去擴大自己的預期呢?甚至放棄預期,放下執著。

如果人生都是可以預期的,那是多麼無聊的人生啊。

事實上我們顯意識的“運算”能力十分有限,知識也有限,當我們絞盡腦汁都想不出怎麼辦——甚至覺得已經無路可走的時候,就交給潛意識吧,先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下來,放下執著,選擇與朋友聊天、靜修、旅行都可以產生幫你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很多人在睡夢中突發靈感。我經常在夜晚打坐靜修時解決很多白天想不出來的問題,甚至遺漏的事情。據說潛意識“運算”能力是顯意識的3萬倍以上,它具有超強的靈感爆發力和反應力,可以肯定的是:它可以控制你一生的走向,它就是你的“神”。

人類塑造的神其實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外星人,一種是潛意識。

這是可見與不可見兩種形式,古代人無法理解,統稱這一切為:神。

其實當你放下執念,放空大腦的時候,大腦其實並沒有停止思考,大腦神經系統仍然不斷地工作,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就像血液從來沒有停止流動一樣,當我們大腦安靜下來時,它會進行“碎片化整理”,在這個整理過程中你是無意識的,並不需要消耗能量,在自動整理時大腦會偶然性地找到你一直想要的答案。

人類總是希望尋找到可推理、可辯證的思維理論,但是不管是人的身體、大腦還是外面的世界,其資料的承載量是驚人的天文數字,而且很多東西是我們觀測不到的,所以事物瞬息萬變、難以捉摸,就像天氣預報也是很難測準的,所以現在不能解決的事情不代表明天不能解決,因為明天也許就會有新的機會和新的靈感呢。

第三個不良結果是:應變力差。

大部分情況下,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是為了減少意外的發生,然而很多意外卻是我們很難捉摸,特別是在創業的時候,創業者會把商業計劃書寫得十分完美,也成功融了資,結果市場的變化與預期的不一致,於是很多創業者還沒有反應過來公司就已經走向衰亡,最後以失敗告終。

學會放下執念,便能豁然開朗

歸根到底,是創業者太過相信自己的商業計劃書了,太過相信市場會按照自己的判斷去走。事實上,好像除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以外,幾乎沒有人能夠把戰局預測得那麼準確過,既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變化,那麼我們就必須按照“不可預測”的思維模型來進行策劃,即是:彈性計劃。

一旦認為自己可準確預期,那麼抗風險和意外的準備就肯定不夠,且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大,落差大就會喪失信心,心態不斷受到打擊並走向低落的話事情便不可能順利了。所以計劃必須具備彈性,可以不建“柱子”的地方就不要建“柱子”,不然以後難以拆除,或拆除成本過於巨大,整個計劃框架不要設計成不可逆的,根據體量大小設定可計劃週期,個人不要超過一年的計劃,企業根據體量可以在1-3年間進行計劃。

控制或是計劃是需要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控制也不計劃那就不可能完成,我們應該正確使用它,不應執著,不應貪著。

所有的奇蹟都不是在計劃中產生的,而是在意外中產生的,學會接受上天饋贈的禮物吧。

放棄控制,你的機會會更多,運氣會更好。

關注《拾相記》公眾號

發掘世界真相,聊聊心理學、哲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