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重慶父親對3歲女兒採用“打擊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什麼是“打擊教育”?

重慶一位三歲半的女孩,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父親的打擊式語言教育中長大,因為爸爸認為只有打擊才能讓孩子更加努力、發奮,於是

“你怎麼這麼蠢?”“你嘴巴長著人也不會叫?”

這類的話,就成了爸爸的口頭禪。

明確地說,我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爸爸以為這是在激勵女兒,其實這是在言語攻擊、謾罵女兒,看到這,我想到了一個詞——

PUA

重慶父親對3歲女兒採用“打擊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一味地貶低、謾罵,這種行為

既不尊重孩子,也不是所謂的教育,更別說激勵了

。正確的激勵教育是指有一定的獎罰措施,再加上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來激發、引導對方有效地實現個人目標,使孩子得到一定的進步。

三歲多的孩子,

剛接觸社會,正在學習的一個階段,她並不會過於深入思考某個問題。可以說爸爸媽媽說是什麼,孩子就覺得是什麼。

小朋友如果要更深層得思考某件事情,需要父母的引導。但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大機率不會讓女兒前進、努力,反而會讓女兒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幹啥啥不行,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創傷。

什麼是教育?

讓孩子正確理解壓力與挫折,瞭解壓力、挫折的主要來源,瞭解壓力、挫折對自己人生的意義,學會如何正確管理、面對自己的壓力和應對挫折,等。

有一項研究調查表明:4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打擊式教育”的本質,其實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慾。

父母渴望透過貶低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從根源反映出的是父母心底的自卑。

重慶父親對3歲女兒採用“打擊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從行為心理學上看來,一個壓抑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很多孩子精神痛苦、人生悲劇的一大根本內因。

一個人的人格內心,主要有以下方面:

安全感。

童年時期會給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從父母的照顧與愛中獲得。

自尊。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價值感,自己值不值得被愛。

內在動力。

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以及潛在的激情與動力。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這兩方面:

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會陷入到

【不安全】

的關係困境中,會有迴避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忽冷忽熱,喜歡冷戰、擺臉色;也有反抗型依戀,反向溝通、刪微信、刪電話、逼對方哄自己等。

要成為安全型依戀的戀人,需要確認兩個基本的安全認知,

那就是:

我周圍生活的世界是安全的,我不會隨時被人拋棄。

我周圍生活的世界是充滿愛與理解的,我值得被關注被理解。

重慶父親對3歲女兒採用“打擊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你怎麼看?​

缺乏價值觀

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他是否能在逆境中堅持下來,更決定了他是否會成功。有些人有很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夠透過不斷自我成長來改變自己的性格與能力,讓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有愛的生活環境,至於如何探索這個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愛與自由,缺一不可。

當孩子既擁有了充分的愛,又擁有了充分的自由,那麼他一開始就有屬於自己的目標,未來也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