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育鄰夢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是解開孩子學習成長曆程中一切問題的根本力量。人們常用:“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肉貼肉”來形容人際關係,個人的膽量同樣遵循“熟能生巧”的基本原則。任何人初次身處陌生環境都會感覺到因不熟悉環境而恐慌,每個人之所以信賴家庭生活環境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每天都陪伴自己、周圍的人或物您都非常熟悉。

家庭是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站,作為家長有責任與義務陪伴、輔助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那麼,如何陪伴、輔助具有社會屬性的孩子實現身心全面健康成長呢?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嬉戲打鬧是童年身心健康發育的試金石

建設好家庭這個成長驛站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出發地和落腳點,也是唯一陪伴個人終身的地方。一個人可以不加入任何組織,但絕不能沒有家庭,家庭為個人學習成長補給營養、教會人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習慣、教導人們如何辨識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醜……家庭是每個人學習成長旅程中獲得休息和營養補給的地方,是每個人融入社會大家庭的成長驛站。家庭是生活中最小的社會組織,是一切社會關係的核心基礎,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在家庭。”

家庭和諧、和睦是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基礎,孩子生活在溫馨和睦的家庭之中自然更容易對社會產生更加客觀公正的認知,特別是尊老愛幼、社會生活價值觀、男女與親情關係等等。因此,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家庭生活中需要互敬互愛。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家庭是人生健康成長驛站

引導孩子積極融入社會

人生學習成長的核心就是完成從我到我們的轉變,也就是從一切需求以我為中心過度到綜合考慮其他同伴的成長需求。嬰兒剛出生之時,一切需求都只有我,周圍社會都得為我的成長需求服務。隨著孩子逐年成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只是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自己的成長需求需要獲得同伴【特別是家長】幫助才能實現,而自己也只有能夠在幫助到同伴的情況下才能更便捷的獲得成長資源。

孩子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每個孩子都只有融入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快樂成長。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紀·哈·紀伯倫曾作《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自由之詩——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不是父母或者家庭的“私有財產”而是社會公共人力資源,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家庭是每個人參與社會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家庭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和成長安全保障。但是,單個家庭已經很難獨自養育好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曆程中從食物、玩具等物質保障到接受教育、娛樂等智力養料都需要從社會大家庭中獲得。

“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學習成長同樣遵循“人多飯菜自然香”,越多孩子在一起相互攀比、求勝的心理能夠更好啟用孩子內心的學習成長潛能量,這一點從孩子在學校認真學習、回家就再難打起精神學習就能說明問題。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融入大家庭是學習成長的最終目標

鼓勵孩子主動結交新朋友

“三分熟的牛排和五分熟的牛排相遇,它們為什麼沒有打招呼?”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寫照。優生優育讓孩子缺少了自家兄弟姐妹,城鎮化讓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組織遊戲活動安全場地,“不要和陌生人講話”、被“精養”的孩子們越來越缺少主動交友的成長意願與需求。

“****危險,不要動”、“注意不要****”已然成為阻礙孩子們正常社交的精神“枷鎖”,看過太多孩子被傷害事件之後的家長成為了驚弓之鳥。出於安全考量,部分家長主動關上了孩子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大門,孩子的一切行動被要求聽指揮,曾經上一秒分給小夥伴零食下一秒要回、上一秒嬉戲打鬧下一秒拳腳相加的童年不見了,孩子的行為缺少了自主試探性……

家庭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自家孩子、教育機構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學霸、社會看某人學歷有多高……除了軍隊訓練講團隊之外貌似沒有其他地方重視學習成長中的團隊協作了。因此,社會之中越來越多人成為了“單身貴族”,據民政部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

一個人、一個家庭不叫社會,孩子從小如果長期只跟隨家中幾個家長一起成長,他們的成長活動就會被迫與社會隔離開來,從而致使越來越多孩子成為“在家中如小老虎、外出如小老鼠”的膽怯心理,更有甚者會出現自閉、抑鬱等精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病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第二大基礎疾病。因此,從家庭到社會都應該鼓勵孩子主動結識新朋友,為孩子們主動社交營造適宜的學習成長環境。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開心快樂童年小夥伴

社會必須從城鄉建設規劃方面為祖孫相伴的長久生活狀態提供更好的場地與成長輔助服務,比如建設更多小區型輔助孩子學習成長的場所,這些場所兼具:

1、易達性。未成年人因其自主行動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活動場所不能離家太遠,需要便於到達,服務人群最好在兩公里半徑之內;

2、益智性。未成年人處於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自由散漫或太偏執於某些特定領域的娛樂活動對未成年人智力的全面發育都是不利的。因此,新規劃的場地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啟用未成年人自身智力潛能,讓他們能夠便捷的接觸並運用到社會中最新的智力開發成果;

3、群智性。人是社會群居性的生命體,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分工協作才能獲得更佳的成長機會,而未成年人社交、協作等社會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前,成年人中出現的大齡單身、大剩現象其根源就在他們錯失了練習社交、協作技能的最佳年齡——未成年人階段。所以,新場地需要為未成年人社交、協作創造條件,也就是要盡最大可能的吸納到附近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積極參與;

4、系統性。人的學習成長是最複雜的系統工程,大方向上分為智力成長和體力成長兩大部分,未成年人正處於智力和體力快速成長的最佳時期。因此,新場所需要從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方面輔助未成年人的學習成長。

5、社會性。每個孩子學習成長最核心的目的是融入更大的社會群體空間,孩子一切遊戲活動的目的就是增進彼此之間的深度連結。因此,童年活動場所需要社會大眾參與,真正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和“幼吾幼及人之幼”,引導孩子們能在鄰里互助的情況下克服人生成長曆程中可能存在的膽怯和自卑心理。

眾人划槳開大船,社會合力才能養育好孩子,孩子的成長問題是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發展建設的問題。個人的能力和膽量都不會憑空增加,它需要人們融入群體、從集體中汲取營養才能使每個人的能力和膽量之樹茁壯成長,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里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引導孩子融入社會大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