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導讀:

育兒對於每個父母來說都是第一次經歷,網上的那些經驗分享我們要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和背景等條件的不同而根據實際借鑑不能照搬。以下是網友啊金的經驗分享,希望能幫助所有的家長:

果果到來的那一年,我的三十歲剛過半,自己第一個孩子即將來到這個家庭,內心真是非常的激動和期待,因為是大齡孕婦,自然而然對於孩子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小心翼翼,每天早睡早起,從不在外吃東西等等都是基本操作,還買了很多書作參考精心的呵護著肚子裡的小寶貝,那個時候經常會在

網上看到成為學習型的家長的觀點,我深以為然。

孩子出生後,因為是第一次當媽媽,面對睡著時軟糯可愛的小傢伙,哭起來驚天動地的小祖宗,這時才發現初次育兒的煩惱已經接踵而來,父母傳授的老式帶娃的經驗、

網上永不停歇的新式育兒資訊、生活裡寶媽前輩的傾囊相授、零零種種,似乎每個都有道理

,但拿到自己孩子身上時,似乎總是充滿了例外。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就這樣,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和大多數寶媽一樣,陷入了一種不停尋找有效育兒方式的漩渦。

當時網路上眼花繚亂的資訊影響我比較深的是這樣一篇帖子:

“美國人帶孩子的十七個妙招 將有孩子和剛有孩子的好好看看”

這個帖子在當時的媽媽朋友群裡非常的受歡迎,一時之間大家帶娃都會有意無意的去參考參考這篇帖子裡的“乾貨”並且相互討論著

比如“乾貨”的

第一條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這條內容是這樣說的:“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覆告誡我:

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相反。

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等等”並且列舉了她遵照醫生的這套方法帶娃所帶來的好處,她的孩子果然很少哭了,而她帶兩個孩子也輕鬆及了。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當年因為果果哭鬧所帶來的焦慮感,讓我在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可愛呢,如果這個方法可以讓自己帶孩子輕鬆點又能讓孩子從小培養出樂觀獨立的性格,那何樂而不為呢。

懷抱這種想法,我開始嘗試這種名叫

“哭聲免疫法”

的帶娃方式,可是每次孩子哭起來的時候,最多兩分鐘,我就會受不了而把他抱在懷裡哄哄親親,我沒辦法聽他哭那麼長時間而不去管他,最後我母親說,小孩子哭太久容易得疝氣,讓我注意別讓果果哭太久哭的太傷心,這句話徹底打消了

我對“哭聲免疫法”的堅持,日子便在孩子的一天一天成長中悄然而過了。

在果果兩歲多時,遇到了一個朋友,寶媽與寶媽的話題永遠是孩子,記得她說起她的一個朋友A就用“哭聲免疫法”培養孩子的哭泣習慣,最後孩子真的很少哭,而且獨立的很早,兩三歲的小朋友,已經成功自己睡了,我問到孩子真不哭嗎?她說孩子哭她的朋友A就讓孩子哭,怎麼哭A都不向孩子做妥協,只有不哭的時候才會去抱她,最後成功的分床,而且孩子確實比其他小朋友哭得少,我記得我當時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真是很佩服A,覺得她的承受力明顯比我強。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直到果果上幼兒園大班,喜歡在網上搜索親子教育的我突然被這一篇名叫“曾風靡美國的哭聲免疫法,研究人女兒自殺兒子流浪,馬伊琍深受其害”的文章震驚到了

文章中說這個實驗起源於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他曾經在美國極具影響力,他對自己的實驗信誓旦旦,他這樣向世界宣佈:“給我一打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型別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而這種可怕的訓練孩子的方法一直沿用在他的家族,這樣的

冷漠教育

波及幾代後,讓約翰·華生的大兒子在成年後和他背道而馳,一直流浪、曾經多次自殺,最後很不幸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而他的前妻和女兒也多次自殺。看完這篇文章我驚出一身的冷汗,為我曾經選擇相信這個觀念而嚇得後背發涼。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至此之後,我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一種後怕的狀態,因為我以為對的東西,最後發現原來錯的那麼離譜,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當時選擇堅持使用“哭聲免疫法”,那我的孩子在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我現在一想到那位A女士和她的孩子,都會有一種強烈的不安感。

這件事情使得我開始反思

我們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任何事情似乎都可以從網路上尋找答案,但我們似乎沒有想過這些答案會帶給我們些什麼影響,後果是些什麼,看似方便無比的網路,似乎藏著猛獸。

那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在資訊如此爆炸的時代裡作出選擇呢?

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發遠不止於此,因為我慢慢地意識到我們不止生活在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網際網路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一切都有答案,任何不知道的事情,只要透過網路,都能找到答案,而這在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大腦停止了思考,好像只需要作出選擇就行,我們是否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已經或即將失去思考能力了?

那這一切是否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影響呢。

在一切問題都可以百度的年代,孩子們對待這個世界還會有好奇心嗎?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這個問題也許要等到他們成人以後才有可能知道答案,這一思考讓我隱隱不安。假設真的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那我們能不能不去使用網際網路,不去使用手機,但很明顯是不可能的,時代的洪流不可能往後走,而且不能一遇到問題就採取迴避或一刀切的思想,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在這個諮詢氾濫,不用動腦子就能擁有一切的時代教育我的孩子。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為此,我開始學習選擇並學習思考,作為個人所感,今天把它寫出來和各位寶媽一起研究和思考。

第一:

任何事情在作出決定前,要小心驗證,不要太快作出選擇,在決定做好之後,要觀察過程是否合適,以便隨時作出調整。

第二:

對於新的觀念、產品、包括人在內,在他沒有經受時間的考驗以前,不要輕易去相信他,選擇相信以後,也要根據情況作出調整和改善,因為不論對錯我們都可能需要經過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才看得到結果,所以輕易選擇,實際上是在和自己開玩笑。

這裡想起一件在教育果果過程中的小事,那就是之前網上有一篇帖子是這樣說的

“孩子摔倒時,父母的選擇,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大概是說,孩子摔倒了,很多父母馬上去抱孩子,然後打地上說是地不對,本來孩子沒事的,以後一摔倒就責怪地面,這樣的孩子以後肯定有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孩子摔倒以後,你該讓他自己起來,讓他承擔自己的責任,具體做法是,孩子摔倒了,哭,你鼓勵他自己起來,讓他勇敢,這樣鍛鍊他對自己的負責堅毅的性格,我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就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在孩子跌倒時(安全情況下)我沒有像以往一樣馬上去扶起他,而是去鼓勵他讓他勇敢一點自己起來,這個方法使用了一段時間後,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我很快發現孩子的確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摔倒了自己會起來了,也勇敢了很多,我是很高興的。可是隨後發生的一件小事情,讓我改變了想法,那就是,有一次我不小心滑倒了(並不嚴重,只覺得有些尷尬),我對在身邊的孩子說,寶寶扶媽媽一下,(想緩解一下尷尬)然後孩子對我說:“媽媽,你要勇敢,摔倒了要自己起來,你可以的,加油!”他把我平時對他說的話原封不動的還給了我,如果是別人的事,也許會當成孩子成長中的一個趣事,笑一笑,但當時我看著孩子眼睛裡認真的神情,我就知道這件事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孩子眼裡沒有關心的情緒。

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我調整了他摔倒這件事情的應對方式,至此以後,他摔倒了,我順應內心的情感,該關心關係,該教訓教訓,因為每次摔倒的原因總不相同,但不去責怪它物。

第三:

小心哪些極具煽動性的語言、比如每天說幾句話就可以收穫一個好孩子之類的,相信之前最好多思考一下。我們的大腦大多時候是很懶的,所以很喜歡同樣不需要花太多精力的東西,這個大家可以去看看丹尼爾· 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我們的大腦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低能量不費力的狀態,系統二是高能量狀態費精力的狀態。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大腦的開機狀態是系統一,這樣你就知道我們的大腦有多懶了。

網上的那些育兒知識真的對嗎,你怎麼看?

需要警惕還有很多,比如專家、學者、名人的話都要特別小心,我這樣說不是說我們不要相信名人或專家,而是因為他們是曝光效應的受益者,對大眾來說會更具備權威和信任感。但道理從來和名譽身份無關,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得多思考,多分析、謹慎選擇,並且小心求證。

如果成為一個學習型家長會對家庭和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的話

那我認為

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知識是很容易過期並且不總是對的,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是一根定海神針,在資訊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我們如果沒有中心思想(人生觀)的話,就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父母們在生活中的行為和態度,孩子自然而然能夠感知到並且學到,小孩子們有非凡的學習能力,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僅要看效果,(效果有好效果也同時包含壞效果)

我們應該看效益,我認為對孩子成長中人格有益的才是我們最終該選擇的目標。

果媽阿金分享

:粗淺的談論了一下我這幾年在教育孩子上的淺薄的認識,希望這些認識能對各位關心孩子的父母們有一些有益的幫助和提供一個新的思考的方向,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下次有機會,我們再聊聊孩子成長中的那些事。

作者: 阿金,如需轉載後臺留言 註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