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蘇聯在蒙古屯駐10萬大軍,卻為何不將其吞併?蓋因蘇聯有三大難處

蒙古位於中國和蘇聯之間,向來作為兩國緩衝區而存在。近代以前,蒙古原在中國版圖之內,後因晚清政權腐朽沒落,此地才逐漸為北方的沙皇俄國所控制,此後,蘇聯取得了沙皇俄國,並接管了蒙古。長時間以來,隨著中蘇兩國關係的不斷變遷,蒙古國的戰略地位也時常發生變化。1960年以後,中蘇關係逐漸疏遠,為了抑制中國,蘇聯開始將更多的軍事力量投放到遠東地區。在此情況下,蒙古對蘇聯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了出來。

蘇聯在蒙古屯駐10萬大軍,卻為何不將其吞併?蓋因蘇聯有三大難處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冷戰時期,蘇聯在蒙古部署了近10萬軍隊,這批駐蒙蘇軍裝備有1800輛坦克、2500輛裝甲車、1400門火炮,以及其他一些進攻性武器。當時的蒙古,總人口也不過100多萬人,而駐蒙蘇軍就有近10萬人,佔到的比例相當高。對此,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蒙古對於蘇聯的重要性。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蘇聯雖然在蒙古大量駐軍,但一直到蘇聯解體,蘇聯都沒有吞併蒙古。按照常理講,冷戰時期的蘇聯,奉行全球性戰略,四處拓展勢力,多次企圖吸納新的加盟國。那麼,當時的蒙古已成為蘇聯的“傀儡”,蘇聯為何不順勢將其吞併呢?筆者認為,是因為蘇聯有三大難處,簡而言之,就是難下手、難開發、難治理。

難下手

蒙古向來是四戰之地,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強大政權佔領過蒙古地區,導致這裡成為四方爭奪的焦點。冷戰以來,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都在密切關注著蒙古地區的動向,全力遏制蘇聯在蒙古地區的勢力拓展。1970年以後,中美兩國逐漸走近,並於1972年實現了關係解凍,蘇聯若貿然吞併蒙古,首當其衝就會遭到中美兩國的聯合反對。另外,彼時的蘇聯在世界各地過度擴張,已經招致眾多小國的反感,蘇聯若在此時吞併了蒙古,必然也會遭受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的聯合抵制。蘇聯雖然武力強大,但也不敢觸犯眾怒。

蘇聯在蒙古屯駐10萬大軍,卻為何不將其吞併?蓋因蘇聯有三大難處

1972年,中美關係解凍,共同對抗蘇聯

難開發

蘇聯若要吞併蒙古,就需要對此地進行大規模開發與建設,讓這裡和蘇聯其他地區接軌。但是,蒙古國幾乎全境位於蒙古高原之上,這裡土地貧瘠、氣候寒冷、環境惡劣、生活貧困,要改變這裡的面貌,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功夫。假使蘇聯接納蒙古成為新的加盟國,那麼,蘇聯中央每年就得拿出大量的經費,用於補貼蒙古地區的發展,這無異於給蘇聯高層增加了新的財政負擔。當時的蘇聯,由於大搞軍備擴充,國內已經出現了民眾生活困難、日用品不足等問題,不會有那麼多閒錢去扶助蒙古。

蘇聯在蒙古屯駐10萬大軍,卻為何不將其吞併?蓋因蘇聯有三大難處

蘇聯國內日用品短缺

難治理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難。治理一塊地方,不僅需要依靠統治集團的治理能力,而且還需要考慮該地方的地緣位置。從地圖上看,蒙古遠離蘇聯的統治重心(東歐地區)和交通幹線,蘇聯即便吞併了蒙古,也難以向蒙古地區輸送足夠的物資,也就不容易在此建立穩固的統治。並且,蒙古與蘇聯兩國根本國情不同,兩國在人種、民族、宗教、文化方面都存在天壤之別,蘇聯即便將蒙古納入版圖,也難以消弭這種巨大的差異(中亞五國至少和東歐的關係更近),這無異於給治理帶來了新的難度。

筆者認為,上述三大難處,使得蘇聯放棄了吞併蒙古的設想,而僅僅將蒙古視為一個“附屬國”,直至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誠然,蘇聯雖然沒有吞併蒙古,但仍給蒙古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現代的蒙古國,文字仍是西裡爾字母,街道上到處是蘇式建築,這些便是蘇聯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