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皇帝被權臣玩弄於鼓掌之中,他們大都受辱含屈,不敢反抗,完全失去了皇帝應有的尊嚴。也有不少皇帝,在國破家亡之際卑躬屈膝,選擇了投降,做了和平順民,喪失了帝王應有的地位和氣節。有這樣三位皇帝,他們在面對權臣或國破家亡之時,敢於直面較量,視死如歸,結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保全了氣節,從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一、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241年—260年)即魏高貴鄉公,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國時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254年—260年在位。254年,司馬師廢掉魏帝曹芳,十四歲的曹髦被立為帝,實權先後由司馬師和司馬昭掌握。曹髦只是一個沒有權力的傀儡。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專橫跋扈,他規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須經過他的審批。當時臣強君弱,朝政腐敗,司馬昭篡魏之心昭然若揭,這讓作為皇帝的曹髦非常憤慨。曹髦年紀雖小,對自己的處境卻有極為清醒的認識。

曹髦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會穩固,曹魏政權日薄西山,司馬氏隨時可能篡魏奪權。但他並不想就這樣接受自己的傀儡命運,於是一次命運的抗爭,一場血戰在曹髦的內心醞釀著。到了260年,曹髦20歲那年,暴風雨終於來了。

曹髦寫了首詩《潛龍》,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龍,說這條龍正受泥鰍、黃鱔的欺負。

小皇帝這是明擺著表達自己的不滿。司馬昭心腹賈充知道後向他告密,由此矛盾公開化。在這種情況下,群臣為了迎合司馬昭,請加封其為晉公。曹髦卻不吭聲。司馬昭厲聲說:“我們司馬家有大功於魏,加封我為晉公,難道你有意見不成?”曹髦面無表情道:“大將軍開口,誰敢不從?”雙方怒目而視。司馬昭討個沒趣卻不便發作,冷笑著退朝了。

曹髦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後宮,心想:司馬昭越來越囂張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責皇帝!身為君主,卻要受大臣的擺佈,這皇帝當得有什麼意思?我不能再忍了,必須跟司馬昭幹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於是他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哭著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任他羞辱,你們要助我討伐這個奸賊。”王經極力勸阻。曹髦從懷中掏出早已寫好的“大字報”擲到地上,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決,雖死何懼?”說完,就去請示皇太后。

王沈、王業見勢不妙,就飛奔至大將軍府,將皇帝要造反的訊息告訴了司馬昭。

曹髦見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援,決定單槍匹馬討伐司馬昭。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慘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20歲的青年皇帝,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帶著300多個太監、侍衛,踏上了討伐權臣之路。

王經匍匐在曹髦的皇輦前,哭著勸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淚,沒能阻擋住曹髦維護自尊的腳步。

還沒出宮,曹髦就碰上了司馬昭派來迎戰的千餘名禁軍。這群禁軍以司馬昭的爪牙賈充為首,叫喊著朝皇帝撲了過來。曹髦仗劍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們突入宮廷,難道是想弒君嗎?”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曹髦畢竟是皇帝,士兵們見皇帝動怒了,一時驚慌失措,呆立在那裡。司馬昭的手下成濟問賈充:“這該怎麼辦?”賈充慫恿他說:“司馬公養你何用?正為今日之事也!”這成濟是個頭腦簡單的傢伙,抓起長戟就向曹髦衝去,一戟刺中前胸……

曹髦死了。他不願做傀儡,不願重蹈曹芳的下場,而要做一個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這就決定了他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位壯志未酬的皇帝,最終雖然失敗了,但可貴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脅下,曹髦沒有軟弱、屈辱和退讓,而是敢於直面,奮起抗爭,視死如歸,表現出了剛烈的血性、帝王的氣節和人性的高貴。

二、宋末帝趙昺

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1278年4月趙昺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1279年3月19日 (農曆二月初六),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分兵四路,對宋軍發動猛攻。

當時,陸秀夫和張世傑做好了分工,他負責近衛皇帝,張世傑指揮戰鬥,各自嚴陣以待。

中午時候,潮水猛漲,局勢漸趨平靜。陸秀夫和張世傑正商議退敵之策,忽聽元軍帥船鼓樂齊鳴。陸、張不知道這是敵軍發動進攻的訊號,以為是元軍戰鬥間隙飲酒作樂呢,就放鬆了警惕。不料,鼓樂起處,四面元軍吶喊聲起,千艦齊發,合圍過來,這決定命運的最後一搏終於到了。

陸、張緊急分工,陸秀夫貼身皇帝周圍,張世傑驅艦指揮迎擊。張世傑還沒有來得及有效地組織起抵抗,狂風裡宋軍船隊中突然有一艘戰船的桅頂繩斷旗落,頃刻之間,幾乎所有艦船的檣旗也隨之飄落。宋軍一片驚慌失措。張世傑見旗落兵散,大勢已去,急忙調集親兵,殺出重圍,派一隻小船去接小皇帝。

陸秀夫深恐有叛徒趁機向元軍賣主求榮,又擔心輕舟難以躲過元軍蛛網般的戰艦,招致幼帝被俘或遇難,就果斷拒絕了來者的請求。

陸秀夫為了避免靖康之恥重演,當機立斷,決心以身殉國。他身穿朝服,來到幼帝趙昺面前跪下,滿臉凝重,恭恭敬敬三叩首說:“臣等不才,中興之路絕矣。我大宋江山的徽宗、欽宗、恭帝因投降受盡了北人的屈辱。陛下不應重蹈舊路,當為國死難。”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驚恐萬狀的幼帝似懂非懂地搖搖頭又點點頭。陸秀夫再次跪下向幼帝三叩首,趴在地上,讓幼帝爬上他的後背,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

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南宋在崖山的幾萬軍民紛紛投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宋末帝趙昺雖然年僅八歲,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孩子,但在那個被追剿逃亡的特殊時刻,氣節觀念早已銘刻在心。儘管最後投海是迫不得已,但在當時已別無選擇。陸秀夫成全了皇帝,也成全了自己。

三、明崇禎帝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1644年),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崇禎帝繼位後雖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卻也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北京城即將陷落,崇禎帝在宮中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並輔助太子朱慈烺。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天已拂曉,大火四起,崇禎帝重返皇宮,此時城外已經火光映天。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中國死得最有氣節的三位皇帝!

崇禎帝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沒有離開京城一步,他是以自己的死,真正踐行了君王死社稷的高貴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