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樓緩對趙王說:“我想大王一定知道公甫文伯母親的事吧?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他病死後,有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但他母親卻偏偏沒有哭。”

這是歷史上一段著名對白。

戰國時期,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向趙國索取六座城池,作為和談的條件。趙王難以決斷到底是給還是不給。正巧這時,樓緩從秦國回來,因此趙王就把他找來商議:“你認為給秦國六城好呢?還是不給好呢?”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長平之戰決定了秦趙爭霸的勝負

樓緩推辭說:“這是國家大事,小臣怎麼能說得上來呢? ”

趙王說:“沒關係, 只是說說你個人的看法罷了。”

樓緩這才說道:“我想大王一定知道公甫文伯母親的事吧?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在他病死後,有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但他母親知道兒子的死訊後並沒有哭,有個僕人說:‘世上哪有兒子死了不哭的道理?’ 他母親說: ‘孔子是聖人,當被魯國放逐時,我的兒子並沒有跟隨孔子一起離開。現今我兒子死了,竟有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可見他不懂得親近賢人,心思卻放在女人身上。’作為一位母親能說出這種話,就知道是位賢母,但如果由他妻子口中說出,別人必定會誤會只是在吃醋。因此,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聽的人反應也不同。如今臣剛從秦國回來,如果臣說不要答應秦的要求,就不算是為君王獻計;如果說給秦六城,又怕君王誤會臣是秦王的說客,所以臣才不敢回答。假使君王一定要臣拿個主意,臣認為最好還是給秦六城!”

趙王說:“好。”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樓緩自稱並非說客,但卻達成了比說客更

這段對白,樓緩的技巧很深。先欲擒故縱,假意不說自己的意見,引得趙王非得要他說,真要說了,卻又不直接說自己的意見,非要拐彎抹角東拉西扯什麼公甫文伯母親的故事,搞得雲山霧罩神乎仙乎的,把個趙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拱手就要把六座城池送給秦國,這不是秦王的說客,又是什麼呢?只能說樓緩的套路太深。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高人樓緩

同樣是在戰國時,秦宣太后的老公惠文王早死,宣太后非常寵愛大夫魏醜夫。後來太后得了重病,就要病死了,下令:“給我下葬時,必須用魏子殉葬!”

魏醜夫聽說後,焦慮的茶飯不思,只怪自己為何如此魅力過人,以至於要丟了性命,給老太太陪葬?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老太后的寵愛有時也是一種難以承受之重

謀士庸芮站出來,跑去為魏醜夫勸說太后。

要說謀士就是謀士,可不是上去直接來一句:“死就死唄,還拉著人家小鮮肉乾嘛?”

庸芮自有自己的招數。

庸芮先安慰一下太后保重鳳體,然後一本正經地問:“您認為死人有知覺嗎?”

太后說:“那還用問?當然沒有知覺。”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春秋戰國時期活人陪葬很流行

庸芮又說:“像太后您這樣聰明的人,明明知道死人沒有知覺,為什麼白白地把您在世時喜歡的人葬在沒有知覺的死人旁邊呢?再換個角度說,如果死人有知覺,那先王積怒的日子太久了,太后補過還來不及,哪有工夫和魏醜夫相好呢?”

太后一琢磨,你小子說得有道理,得,只得順水推舟說:“對!”

於是要魏醜夫陪葬的事就再也不提了,魏醜夫這條命算是保住了。

此人病死後十六位婦人為他自殺,親生母親為何卻滴淚未落?

魏醜夫再也不用擔心給老太后陪葬了

古語說得好:\“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中國歷史上,曾經湧現出無數著名辯才,他們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從而\“一言可以興邦\”。這些傑出的雄辯家,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佳話。他們的機敏舌辯看似靠的是口才,實則源自於思維,不知道說什麼、怎麼說,光嘴皮子溜管什麼用啊?還得靠腦子,靠智慧。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學習、積累、沉澱、轉化,推薦朋友們多讀讀智慧、謀略、口才類的書籍,提升思維層次、鍛鍊過人口才。

參考資料:

1。明·馮夢龍著,羅天嬌主編,《智囊全集》,吉林出版社,2015年7月。

2。君玉離、蕭十二編,《春秋·戰國超好看》,北京聯合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儘快刪除。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