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從多種跡象來看,大船明顯還是有很強的試驗和探測的性質。首先大船的噸位的長度似乎都不是目標艦該有的樣子。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不止一次地談到過,大船的實際滿排很可能在8。8萬噸到9。3萬噸之間。現在看來這個預估還是比較可信的。也就是說大船明顯會比所有小鷹級都大,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大的常規動力載機大艦。但是又明顯比福特級小不少。恐怕最多隻能和尼米茲級的早期批次對比排水量。當然大船作為常規動力吃水淺,因此其機庫和甲板實際面積反倒可以完全不亞於福特級。但是其長度又相當的尷尬,甚至也就是和小鷹級差不多的325米上下的樣子。這暗示大船在設計時追求了比較寬大的艦身,整體適航性更好。但是總長度就難免侷促了。尤其是在採用電磁彈射器的大前提下,長度的侷促性幾乎一目瞭然。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總長的侷促性,首先就是表現在作為超過福特級的整體甲板寬度;而第2彈射線的偏流板居然仍然不能夠落在斜角降落區之外。當然福特級能徹底躲開斜角降落區,一定程度上在於第一和第二彈射線都是故意地向右舷偏了。但即使福特級的前兩條彈射線不向右偏的那麼明顯,那麼福特級的第二偏流板也不會向斜角降落區入侵那麼多。這就是體現在福特級的317米水線和337米總長的優勢。多出來的這12米總長,還是作用非常明顯的。另外不論大船還是福特級的前電磁彈射系統的總長都是在105米到110米之間。兩者的長度差距其實微乎其微。不過以後來者在電磁技術方面的超級實力,完全可以把彈射線做到115米之上。具備超過50噸級的超級彈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大船上肯定是無法安排得下。這就必須要等全新的、充分放大的下一代船體才行。大船的長度不夠,除了第二彈射線偏流板的位置之外,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更明顯的證據,還在於右舷的前升降機前邊緣,已經延伸到了第一彈射線偏流板的前面。也就是說在第一彈射線放飛艦載機的時候;原則上此時右舷前升降機是不能同時提升艦載機的,否則就會直接面對起飛艦載機時巨大噴流。即使這些噴流和熱浪會因為偏流板的原因不會直接打到前升降機的面板區域內。但是僅僅其噴流的巨大噪音恐怕也是前升降機上的人員所無法忍受的。這可能是整個大船上最大的一個佈局問題。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總長度不夠。要徹底解決這個長度不夠的問題,實際上是解決總噸位不夠的尷尬。說到底有兩大解決方案:第一,就是立即上馬13萬噸級以上滿排的非常規動力的目標艦。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第二個方案,就是在大艦初步技術探索成功的基礎上,批次建造滿排10萬噸級的常規動力的新批次。第一個方案好是好。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但是技術風險極大;而且時間成本更是驚人。也就是這個新型號哪怕只先造一艘。恐怕從現在算起來,八九年內就很難形成實際戰鬥力。等於把時間一下子就推到了2030年以後去了。畢竟非常規動力的綜合技術風險和試航週期,明明確確地提前擺在那裡。僅僅對H動力系統一項的試航,沒有五年時間是不可能過關的。這個過關的大前提,還在於動力系統技術本身不存在明顯缺陷的情況下。但是誰也不敢打這類包票。當年第一批次水下的大黑魚,從1970年代早期就開始試驗性裝堆,直到1985年以後才敢說初步可用。中間試航的跨度就超過了10年。現在雖然技術水平整體高出不少,但是涉及H安全的事情,仍然是成千上萬條測試內容,必須每條都完整測試一遍才放心,這時間成本根本就下不來。這等於在2030年之前,仍然只有3艘大艦可用,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路線圖模式!相反,如果先批次建造10萬噸級常規動力的成熟版本。

第一批次產的應該是10萬噸級常規動力版

把13萬噸級的目標艦的開工放在至少2028年之後,那麼在2030年之前,就至少有3到4艘10萬噸級的新大艦可用。加上原本的3艘,6到7艘的規模,在東半球已經徹底無敵!此時再精雕細琢13萬噸的終極目標艦,哪怕折騰到2040年都不耽誤事。何況10萬噸的常規動力版本。其飛行甲板的總面積、機庫的總面積和總載機量,已經和13萬噸的H動力版本相差無幾,主要差距就是在一個吃水深度上。而10萬噸的常規動力版本完全可以安排3到4條115米級別的超級電磁彈射線。每艘實際載機都可以達到日常90架,戰時超100架的標準。實際能力徹底甩開哪怕是完整版本的4艘福特級。放大後,航速問題也不必擔心。如果是28萬軸馬力。那麼相對於9萬噸級版本的最高航速,最多降低1節。仍然可以維持33節。這個航速對超級電磁彈射器來說,順風下都敢放飛35噸級的重型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