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聽,它“嘯”得好像一輛燃油車

撰文

| 冷澤林

編輯

| 王 潘

蔚來CEO李斌前段時間一席話引起了不少爭議,“完全想不明白,現在大家為什麼還買有車,除了能聞到點汽油味,別的還有什麼好?聽個響?”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我們不糾結於這句話的對錯,但有部分消費者購買燃油的原因還真是所謂的“聽個響”。

由於傳統燃油車三大件被電機、電控、電池給替代,電動車帶來的是更加迅速、靜謐的體驗,效能這一主機廠曾經技術的象徵,如今開始逐漸變得“廉價”。

不過,都知道電車的特性適合打造效能車,但始終沒有一款如911一般的標杆車型存在。而如Roadster和EP9之類的電動超跑,更多是類似品牌“圖騰”一般的存在,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201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時任法拉利CEO的費立薩就道出了他的看法:“法拉利的特徵之一就是發動機製造出的轟鳴聲,而電動車是沒有聲音的。”

於是乎各家電動車開始模擬各種聲浪,在蔚來的新車ET7上,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EP聲浪模擬系統,模擬的是EP9的聲浪,那你猜猜EP9的聲浪又是從哪兒來?

實際上電動車模擬音這件事最早是出於低速行駛下的安全考慮。

2019年7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電動汽車低速提示音》,主要針對工作車速範圍在0-20km/h時電動車不易被路人察覺的問題。同樣美國、日本、歐盟等地也出臺了相關規則,需要電動車配備AVAS(汽車聲音警報系統)。

再往前推,實際上在燃油車時代也已經出現了聲浪模擬的車型,如大眾高爾夫R、寶馬M透過放大或提前錄製聲音實現聲浪,而國內的領克03+、名爵6、吉利繽越等主打效能的車型也都有各種原廠的聲浪套件。

顯然這兩者的目的並不同,而當前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聲浪競爭也主要是以後者為主。

我們將電動車模擬聲浪大致分為了三種類型,分別是放大、創造和復古。

第一種“放大”指的是電機原本的聲音,比如保時捷Taycan採用的就是“真實”聲浪,工程師將車輛運轉時的聲音放大並經過處理後播放出來,聽起來會尖銳一些,但當你踩下電門時聽到的是這幾種模擬中最為“資格”的電車聲浪。

當然,這個“資格”還是得需要好幾千人民幣才能換來。

聽,它“嘯”得好像一輛燃油車

第二種“創造”指的是自制聲浪,2019年寶馬便啟動了“BMW電動車聲浪模擬”專案,為此邀請了作曲家漢斯·季默為BMW Vision M NEXT概念電動跑車製作聲浪模擬。

這種聲浪不是放大電機的聲音,而是重新編造一段專屬於電車的聲音,也就是為什麼要請作曲家的原因。

漢斯·季默是好萊塢知名作曲家,參加了不少如《星際穿越》、《銀翼殺手2049》、《石破驚天》等科幻電影的配樂工作,因此他做出來的寶馬電車音浪讓人聽著帶有一股“機械未來感”,這裡請自行腦補科幻電影中懸浮車的加速聲。

此外,創造聲浪和音效的也不僅有作曲家,奧迪透過聲音工程師收集各種聲音融合而成,日產則請了音樂製作人,林肯更是拉來了整個底特律交響樂團為旗下飛行家做提示音。

但由於電動車聲浪是個不存在的東西,具體應該做成什麼樣每個創作者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第三種“復古”指的是模擬燃油車聲浪,比如福特Mustang Mach-E可以模擬V8發動機,賓士EQE可以模擬AMG的聲浪系統以及捷豹I-pace等等,將本不屬於電車的聲音強行“替換”上。

像是你與日思夜想的高冷女神搭上了話,結果對面開口便是一口大茬子味兒。

這樣所帶來的“駕駛樂趣”似乎更多是惡趣味和違和感,當然也不排除有人熱衷於反差帶來的另類感覺。

而第三種模式下還有細分——後期軟體模擬,比如小鵬和比亞迪的部分車型的車機商城,在前端時間推出了可以模擬超跑音效的軟體,最高不過98元便可享受千萬級豪車的聲浪,只不過效果稍差,畢竟原廠模擬和後裝軟體的效果差別還是挺大。

而前文的部分燃油車型也早已開始模擬聲浪,會不會出現模仿某輛燃油車模仿另一輛燃油車聲浪的“套娃”操作出現?

似乎電動車始終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汽車文化。

的確,千篇一律地強調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內外飾設計已經讓人感到有些審美疲勞。但從特斯拉第一輛Roadster開始算起,電動車興起也不過24年,與之存在了上百年的內燃機相比還算不上“成年”。

不過文化總歸是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根據不同國家、民族的習慣、地理環境等因素交織所自然形成的,內燃機的這一百年間既誕生了美國的改裝車、肌肉車文化,也誕生了歐洲的超跑、日本的迷你車風格以及國內的SUV風潮。

總歸來講,車文化最終還是要落腳在使用的人身上。

就像Z時代的年輕人,在網際網路基礎上衍生出各種文化一般,下一代人也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動車文化,只是大機率不會建立在模擬燃油車聲浪的基礎上,試想多年後一個從未看到過燃油車的年輕人,聽見電動車中發出點火、轟鳴以及降檔補油的聲音,他也一定會很不解。

當然,電車最終該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說了不算,廠商說了也不算,亦或是某個汽車愛好者和大V說了也不算。

而究竟該發出什麼聲音,又該形成怎樣的電車文化,這還得交給身處新能源浪潮中的所有人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