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先別貼標籤,四步教你正確引導

眼前,4歲的小悠悠在自己玩著超市結算機。我和悠悠媽媽坐在她的左右兩側。

“姐,我今天用衣架子狠狠地打了寶寶的腿~”悠悠媽媽說得輕聲細語,好像怕孩子聽到。

“她今天在樓下小區裡的小賣部揹著我拿了店家的巧克力糖,被我人贓俱獲。當著別人的面,我忍住,沒有教訓她,回家之後,越想越生氣越不安,人家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要是不好好管教她,以後怎麼了得!於是下了狠心打了她好幾下,讓她不敢再這麼做!”

但悠悠媽媽的不安,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你說,這到底要怎麼教,怎麼管?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但是還是很擔心她還會再犯,怎麼辦?這種行為,說不好聽點,就是‘偷’!”

不知如何是好的悠悠媽媽一聲嘆息。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先別貼標籤,四步教你正確引導

其實,如果大家仔細回憶下,不少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或多或少有偷偷拿過親戚家、朋友家東西的經歷——未經允許動別人的東西的行為,在大人眼中是為“偷”。

但對於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可能只是大腦萌生了“想要”的念頭後,直接產生行為反射——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多都還不具備完全的行為控制能力,也不清楚“偷”和“拿”之間的區別,只是想吃糖、想要漂亮東西的想法佔了上風。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孩子有不經允許私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坐視不管。只是,我們應該首先追根溯源尋找原因,然後再尋求解決之道。

一、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不隨便貼標籤

學齡前的孩子,偷拿東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邊界感不清”, 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他們還沒有建立完整的認知能力,更無法分清“你的”“我的”物品,缺乏“物權”觀念。

所以,當孩子拿走別人的東西時,他可能並沒有認識到這是誰的。這種行為尚且不能稱之為“偷竊”。

大人不要輕易地給他們貼上含有道德觀念的標籤,如“偷竊”“小偷”等不良影響的詞語,免得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先別貼標籤,四步教你正確引導

即使有小部分孩子真的有意偷竊,家長在大發雷霆之前,也一定先理性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偷竊是匱乏感引發的行為,物質匱乏和心理匱乏,後者尤重。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不打罵,少定規矩;在物質上儘量滿足他(依實際情況,實事求是,不裝窮也不充闊),讓孩子經常感覺父母的寬容和愛,而不是控制,那麼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去偷。

二、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1、溝通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之前,先真誠地請求孩子陳述一遍事情的經過,鼓勵孩子說出真相,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接納他當時的感受,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一過程確保愛的資訊得以傳遞,讓你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和信任。

反之,劍拔弩張的情緒和盲目的懲罰會產生距離和敵意。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先別貼標籤,四步教你正確引導

2、樹立物權意識

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物品的權利,別人的東西必須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包括孩子自己的玩具,如果不想給別人玩,也有不給別人玩的權利。

教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被偷人的感受。告訴孩子:“你看,你的東西未經你准許就被拿走了,你很生氣也很傷心。如果你沒有經過別人同意把東西拿走,別人也會很傷心。”

3、教孩子怎麼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透過和爸爸媽媽協商,獲得支援;或者教孩子從自己的零花錢裡分出一部分,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先別貼標籤,四步教你正確引導

4、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父母在第一次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之後,就要要求孩子把拿了的東西歸還並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分清對錯後,要積極彌補錯誤。比如:

?用壓歲錢來抵;

?做額外的家務;

?停止一段時間的零花錢,用來償還等。

彌補錯誤的過程不是懲罰,是體驗自然結果,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

一個“偷”字,讓父母心驚,但孩子的世界還沒有那麼複雜。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孩子有“順手牽羊”行為的時候,要冷靜下來好好溝通,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動輒打罵,而是需要理解、關愛與引導。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