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省錢受罪,開“電動爹”返鄉過年有多囧?

新能源電動車的無奈,一個春節暴露無遺。

過去的一年,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邁過了20%的門檻,買一輛新能源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在大城市裡,新能源電動車的確有很多優勢,節能環保又省錢,還有補貼和牌照等優惠,以“蔚小理”為首的新能源汽車,也俘獲了更多的使用者心智和市場。

然而,新能源汽車仍需要面對固疾,續航低,充電難,尤其冬季里程衰減難題,也讓不少人對新能源汽車望而卻步,這成為電動汽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電動車遇上長距離行駛,新能源汽車“跑得了市區”,卻“上不了高速”更加凸顯。

春節假期,回家、返鄉、回城,讓很多車主主動或者被動要在這個冬季,開啟首次開電動車行駛的難忘之路。

01 不是在充電,就是在找充電樁的路上,有了“找樁後遺症”

行駛距離:700公里,講述人:百萬 

我最不想遇到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這可能就是墨菲定律在作祟吧。

為了能開電動汽車回家,我在上路之前就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前期已經確定好了路線以及沿途的充電樁,還特意選擇了充電樁比較多的服務區路線行駛。而非要開電汽車回家還有一個理由是,去年夏天買的這個車,但一直沒有開回家過,坦白說,車子很多大部分錢都是爸媽贊助的,所以也就想能開過去讓他們看看。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只能在春運最高峰的時間點回家。工作地到我家所在的城市大概要700多公里。大概是中午出發的,在凌晨2點的時候順利到達了,其中充電兩次,一次時間1小時,一次20多分鐘。

回家的路程算是比較順利,所以我的思維裡默認了回城可能也是一樣的情況。但回程遠沒有來時那麼順利,沒走多久就遇到了大堵車,頻繁地剎車、加速其實是很耗電的,大概走到快一半路程的時候,我的車續航就只剩下100多公里了,後來我想了下原因,除了堵車,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返程是相反路線,需要從南往北開,氣溫更低,也加劇了電池的衰減。

這個時候,我就決定要去附近的服務區補電,等到達服務區的時候,卻發現這個服務區實際上在裝修,還沒有充電樁。當時就有點著急了,我只能再找服務區,為了省電我必須儘快開到下一個服務區,但為了省電,又需要勻速駕駛。等我到了下一個服務區的時候,壞事又發生了,這個服務區也沒有充電樁。當時我整個人都懵了。

現實是,這時續航里程大概就只剩40多公里,而到達下一個服務區還有30多公里,一來我害怕半路趴窩,根本不可能到達;二來,我還擔心下個服務區再度沒有充電樁。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跑長途,沒有經驗,我就想要不就叫救援車,把我車拖走。網上一查,發現拖車少說也要花幾千塊,當時就把我勸退了。

我只能繼續想辦法,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有一個朋友說,可以下高速去城區裡面找樁。其實我也不確定即便是下了高速能不能找到,但當時也沒別的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試一試。還好,最後我找到了城區裡的充電樁,而且還是一個快充。

在充電的過程中,我就告訴自己,下次絕對不可能再開電動汽車出來跑高速,太危險了,萬一我的車真的半路在高速上歇菜了,後果不堪細想。電動汽車讓我有了“找樁後遺症”。

02 不敢開空調,不敢變線路,擔心途中沒有充電站

行駛距離:450公里,講述人:思文 

我開新能源動車汽車的回家之路算是很順利的,基本上一路開下來,路況也好,也沒遇上什麼充電排隊的現象,但我透過這次得出來的一個平時開車結論:對電動汽車來說,速度跟電量一定是相互背道而馳的兩個方面,電動車速度越高耗電越大。在速度和電量面前,我會選擇電量。因為我有兩輛車,一輛電車,一輛油車,所以平時感受沒有那麼明顯。

對於燃油車來說,線路發生變化問題不大,重新再規劃路線就可以了;但是對於電動汽車來說不是這樣,你要考慮的是,如果改變了路線,途中又沒有充電站,那就會陷入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我在路上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高速堵車,我當時本來想更換路線,但為了保證安全,只能放棄,但還好,沒等多久就順利前進了。

其次,相對燃油車來說,速度上去了反而省油,如果高速的路況好,反而省時省錢,但電車就又有一個麻煩,高速帶來的是更高的電耗。電車的省錢時速大概在60碼,而如果速度上到100碼的情況下,耗電量就會急劇上升。我的速度開到80碼,速度直接衰減一半,這讓我不得不再次放棄車速而保電量。

此外,在冬季,空調也是會進一步消耗電量的,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全程都開暖風,續航將會只能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所以我只能再次作出抉擇,開一會兒,關一會,就在這樣走完了全程。

03 停留10多個服務區,一半時間都在充電

行駛距離:1000公里,講述人:天天 

因為要從家裡把車開回北京,所以只能硬著頭皮開,為了防止疲勞,我還特意找了一個同行的朋友,跟朋友換著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我第一次開這麼長時間的長途,而且還是用一輛純電的車。

剛開始的旅程還是很順利的,我和朋友下載了好多的充電APP和地圖APP,就是為了害怕萬一資訊不準確,會造成充電時間的耽誤。

在這趟旅程中,幾乎所有的充電方式我都試過了,在高速路上充電,利用第3方充電樁充電、品牌自建的充電樁充電。也算是把所有的充電遇到問題都遇上過了。有的充電樁需要排隊,那我就完全不考慮,速度趕往下一個充電站,速度其實就是時間。與其在這個充電站死等,不如開到下一個充電站碰碰運氣,但是也有遇到過連續兩個充電站都要排隊的情況,為了保險起見,那就沒辦法只能等。

還遇到過,一個服務區裡只有4個充電樁充,有的電樁介面直接就是壞的用不了,有的用了發現很慢,換了一個依然很慢,再換了一個,人家告訴我整個服務區就這個功率。

在高速上,我們還親眼目睹過,有人穿著羽絨服戴著手套開車,那想都不用想,就是為了省空調,不開空調能省電唄。但是我一路上都沒有怎麼在考慮省電的問題,因為我知道,這趟旅程就註定著要和充電做鬥爭。

全程大概1000多公里,我大概停留了10多個服務區吧,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充電。算下來,我是白天8點出發,第2天凌晨到達,全程用時17個小時,平均每200公里我就需要充電,並不是一定需要充電,而是因為我害怕,我害怕下一個服務區找不到充電樁。整體下來,算是有驚無險吧。

04 車開到1小時,電直接掉了60%,一路惴惴不安

行駛距離:450公里,講述人:大殼 

我在去年夏天的時候,就開始為今年能開車回家過年做準備,夏天和秋天的時候分別跑過兩次短長途。基本上我已經胸有成竹,最關鍵的秘訣是,要把車當手機使,就沒有里程焦慮了。

我的計劃是,滿電的情況下,儘可能多開,爭取開兩個小時再去補電,我的車續航在350公里左右,中途充兩次到三次電就肯定能到家了,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車開到1個多小時後,電就直接掉了60%,我有一個習慣是,如果電量少於一半,就會開始不安,因為電車的電越往後越虛,這時候,我就決定要進行第一次補電了。

但可能是趕上了節假日的原因,很多充電口都在排隊,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充電口直接就壞了,有質量好的就要一直排隊。而且我覺得大家都有一種默契在,不是特別虧電的情況下,大家基本就充一會就走了,因為都是回家,都著急趕路。

因為我的車買的早,還沒有電池加熱功能,充電就特別慢,而冬天的氣溫低還加劇了耗電。所以我回家的路上大概補了3次電,一共花費6個多小時。其實算一筆賬,電車真的比較划算,按照不到500公里的距離計算,油錢差不多500元,而按照我的車來說平均一度電一毛錢,也就不到100元吧。但是時間成本其實也是隱形的成本,燃油車的話我3個小時就到家了,開電車6個多小時,還是要保證每個充電樁的裝上電的情況下。因此,如何抉擇,就要依據個人情況而言了。

05 要停下來充電,300多公里,住了一晚賓館才開回家

行駛距離:300公里,講述人:成封 

我在北京工作,前幾年為了好上牌照,就買了一個新能源汽車。但時移勢易,幾年前的新能源汽車和現在已經不能同日而語,為了換車,我想把這輛舊車開回家,給我媽當代步車用。其實我也考慮過把車直接賣了,但是問了下回收價格,最多的給我出到1萬,我就實在不想賣了。說實話,100多公里的續航,能不能走完這趟路程我還是挺擔心的。

下班後,我就開始上路了,當時的計劃是,連夜開,大概6個多小時,能在夜裡到家。但是剛上計劃的高速,就被攔下了,說這條路大堵車,於是前前後後耽誤了不少時間,只能再選擇別的路線。

開到大約80公里的時候,我就需要去充電了,那個時候天已經很黑了,但當時還是保持原計劃,充了1個多小時後,我突然就累了,一直打哈欠流眼淚,沒辦法,為了安全考慮,我決定向前再開一個服務區後下高速,當天夜裡就半路找個便宜的地方住下了。

第二天早上,我繼續開始我的回家旅程,回去的路上就是走走停停,大概走個不到80公里就要充電,而且我的車老,所以充的也慢,充滿還需要1小時,所以基本上是我走1小時,充1小時,每隔2個服務區我就需要停下來充電,特別費勁。最後一次充電我是等到充滿了,才敢走,只為了能一路順利到家。

到家後,又有麻煩事,因為我們這裡的是小地方,比不上大城市,大城市裡幾乎處處都有充電樁,平時我去商場逛街就能順便充電,公司也能充電,但回老家後發現,距離我家最近的一個充電樁也要6、7公里,非常不方便,所以現在我還要計劃再在家裡安一個樁,真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很後悔,還不如把車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