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二戰後,德國沒有軍隊,但老對手們更難受了

德國有四個老對手:英法美俄。

四國的歷史恩怨主線如下:

9世紀,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分裂,西部建立的法國很快完成統一,東部的德意志聯邦則分裂了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國不斷向東蠶食德國。

13世紀,十字軍東征歸來,由德意志人組成的條頓騎士團也回來了,他們佔領了普魯士,並同化了當地人,其地點就在今波蘭境內的但澤走廊。這個騎士團非常好戰,也很會打仗,但敗給了波蘭和東歐最強國立陶宛的聯盟,教皇把普魯士劃分給波蘭。

這期間歐洲爆發黑死病,英國在與法國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失去了歐洲陸地上的全部領土,不能與法國爭鋒了。此後,英國決定在歐陸上採取平衡,並向海外發展,並因之實力急劇膨脹。

二戰後,德國沒有軍隊,但老對手們更難受了

17世紀普魯士宣佈獨立,首先就是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

18世紀,普魯士開始變強,向西進行戰爭,與俄國瓜分以及爭奪波蘭,普魯士常年被俄國按著打,結果一位嫁給俄國沙皇的普魯士公主弄死了女沙皇,她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沙皇,減輕了普魯士的壓力。但這位普魯士血統的女人在位期間,俄國迅速膨脹為東歐最強國,領土急劇擴張,也成為了普魯士在東方的最大威脅。

此時德意志聯邦的西部仍然被法國不斷蠶食。法國開始在接壤的德意志聯邦的小邦國內教法語,同時在德意志聯邦內採取離間,他們堅信德意志無法統一,就永遠不能給法國造成壓力。

19世紀初拿破崙崛起,征服了普魯士,解散了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在於拿破崙的多年戰爭中,民族情緒爆發,與法國結下了深仇大恨。這階段,普魯士人在與法國的戰爭中衝在最前頭,指揮的都是英國人。

1862年,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任用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了三次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普法戰爭中俘虜了拿破崙三世,並且佔領了巴黎,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等地的同時,也摧毀了法國對德意志聯邦內部的干擾。隨後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

俾斯麥為了能夠實現德國的統一和發展,歐洲事務都跟英國商量,因為英國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沒有爭議的強大。

德國強大以及威廉一世、俾斯麥相繼去世後,威廉二世繼位,他沒有緩和與英法俄的關係,反而提出了要重新劃分世界。

20世紀初,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戰爭後期參與,導致德國在戰爭中大敗,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割讓了很大部分領土,並且承諾了幾乎無法支付的鉅額賠款。

不久經濟危機爆發,英法德俄等各自以不同的藉口拒絕償還一戰前後產生的對美貸款,美國實施孤立主義。德國因為一戰戰敗的情緒和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困難,透過非常現代化的國會選舉產生了法西斯政權。

30年代末,德國發動二戰,吞併法國,空襲英國,把英國本土打的稀巴爛,人人都覺得英國必亡國時,德國又進攻了蘇聯。隨後四國聯手,把德國擊敗並分四份佔領,不久之後德國被分為兩個國家。

德國在二戰中讓四國吃盡苦頭,但之前的歷史上,包括英國衍生的美國在內的四個強國,也讓德國苦不堪言。

二戰後,德國沒有軍隊,但老對手們更難受了

一些人認為歷史可以終結,這顯然很滑稽。站在今天,再看二戰結束後的七十多年,會發現其實德國再次對四個老冤家發起了挑戰。

本文餘下的內容,將會詳實的講解英美國失去對歐洲的控制、英國衰落、法國衰落以及蘇聯解體,受到的來自德國的影響:

首先是1945年-1949年這段時間,德國經濟發展良好,工人的平均工資居然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泰晤士報》1949年4月發出質問“是誰贏得了戰爭”。這個過程讓英國內部對於二戰的歷史選擇產生了自我質疑。因為西德的恢復與美國關係很大,英法兩國更開始對美國產生了不滿。

二戰後,德國沒有軍隊,但老對手們更難受了

1957年《羅馬協議》簽訂,歐盟前身歐洲經濟聯合體成立。此時戴高樂領導的法國顯然是團隊核心,英國則在徘徊中被排除到協議之外,美國受到聯合體可能帶來的關稅優惠而沒有阻止這一趨勢。最終的結局卻是,隨著德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歐共體完成了拿破崙時期的構思,將美國和英國對歐洲的干預逐漸排出,而德國則以戰敗國的身份,透過經濟大幅度超越法國而完成逆襲。

而悲劇的則是蘇聯,東德成為西方宣傳站的橋頭堡。眾所周知蘇聯的解體來自於內部信心的動搖,而最先動搖的蘇聯人都是從東德回去的精英。1990年兩德統一,蘇聯解體。

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失去了軍隊和話語權的德國,所以靠的全部手段就是經濟發展了。

20世紀中葉汽車在全球的普及讓德國人趕上了好時候,領先的造車工業以及汽車的高昂利潤很快讓德國經濟騰飛。而德國工人的工資也是最低的,英法美等國工人在要求漲工資時,德國工人在辛勤的加班。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無疑在於,因為失去了軍隊,所以德國將大筆的資金都投向了和平發展的渠道。省去了軍費的高昂開支,德國將這筆錢投入到了裝置更新、技術開發等方面,70年的積累終於成為歐洲領導者。

但歸根結底,一個國家在經歷瞭如此多的磨難之後,甚至被束縛了軍事權利後,仍然能夠快速的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還在於民族理念、共識,一代代人願意為了共同的理想和前途做出奉獻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