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父母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難以糾正,不僅如此,也可能因為這些不好的行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在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家長要重視起來,尋找辦法去取幫助孩子糾正,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小琳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已經不再採用老一輩人的棍棒教育了,而是選擇溫柔教育,以禮服孩子。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5歲時非常調皮,經常闖禍,而且性子頑固,怎麼說也聽不進去,單純用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感覺沒啥作用了。

而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從小學會吃苦,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是家裡有男孩的,不可過於寵溺,不然長大後容易成為不孝子。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同時還舉例道: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和父母親鬧,但往往許多父母覺得,在這個年紀的孩子與自己親鬧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到了14、15歲時,孩子又會怎樣和父母鬧呢?很可能有離家出走不願與父母交流等出格的舉動。

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於孩子一些壞毛病和不良行為,家長要引起重視,及時去糾正。這些行為如果不加以糾正,隨著孩子年紀漸漸長大,會變本加厲,覺得自己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其實孩子在6歲前是養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超過這個年紀性格習慣已經固定了,難以糾正。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家長髮現孩子上了初中以後,說不聽,打也沒效果,多半是孩子小時候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糾正。

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還沒形成固定的認知時,是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段時期。正是因為許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孩子小時候鬧一鬧是正常的,殊不知在漸漸地形成一種行為習慣,這個習慣是好是壞,取決於教導孩子的人。為此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不然長大後就難改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孩子這4種行為,家長應重視起來

1、經常威脅父母

孩子經常會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這些是需要父母來給他們滿足,但有些東西家長又不想讓孩子肆無忌憚地獲取。兩者之間可以說是在鬥智鬥勇,如果父母一味地去妥協,讓孩子覺得這些獲得的是理所應當的,將來有一天父母不願意滿足他時,孩子可能就會變本加厲,甚至會威脅父母。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所以在滿足孩子的需求時,要有個度、有自己的原則底線,對孩子的教育也要注意平時細微的行為習慣。

2、亂髮脾氣

一般情況下,孩子3歲之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些孩子會變得比較叛逆,同時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也比較難控制,經常愛亂髮脾氣。如果孩子比較小,可能是由於許多事情孩子不會去表達出來,才透過發脾氣的方式簡單表達,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了,卻依然愛亂髮脾氣,那麼家長就要重視起來了。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3、不遵守規則

孩子是否遵守規則,是能夠直觀看出一個孩子是否有修養的一種方式,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而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場所,必要時建立家庭規矩,孩子在家能夠遵守規則,將來出社會以後也能更好地遵守社會各種規則,適應能力也更好。

4、不尊重他人

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該懲罰就要懲罰,不要認為孩子還小,犯點錯誤說一下就過去了。而這些微小的錯誤,長期積累容易養成難以糾正的習慣,性格變得驕縱,總是目無他人。而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多半是慣出來的,又或者是父母也是不會尊重他人的人。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有以上4行為時,不能疏忽,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視情節而定,該打的時候適當使用。但切記把握好度,避免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只要不是過度傷害孩子的情景下,能把孩子教育好的方法,就是好方法。